“村BA”的启示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 2023-03-30 07:40

“村BA”又火了!近日,贵州省第一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落下帷幕。场内,队员们挥汗如雨;场边,观众山呼海啸;线上,直播间网友们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大山里清冷的空气,也因这场球赛而沸腾。

一个只有1188人的小山村,一个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打打球的村组赛,却拥有如潮如海的现场氛围,全网关注量更高达5亿人次,赛事持续3天,盛况空前。

“从来没看过这么纯粹的比赛。”“这才是接地气的好项目。”“教练,我想打篮球!”“篮球圣地台盘村,谁赞成?谁反对?”从一次次登上网络热搜、层出不穷的话题来看,“村BA”的热度可能不亚于CBA、NBA。

值得思考的是,“村BA”为何能火?这场土味球赛的燃点在哪里?

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冠亚军决战现场 视频来源:新华社

“村BA”最初是由当地人自发组织的乡土篮球比赛。说白了,也就是百姓们“在村口打打篮球”,这在全国各地都不算新鲜。

此前,台盘村篮球年年打,一般只是苗家人独自欢乐的舞台,但就在去年,这场热闹的乡土篮球比赛在互联网上火出圈。不要门票、自发组织、上来就打、奖品随意……热火朝天的苗家人,用最狂野的赛况,吸引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大家按“NBA”“CBA”的起名规则,亲切地称其为“村BA”。

如果要问“村BA”为啥能快速“出圈”?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土味”比赛能如此火爆,正在于一个“土”字。“村BA”球场上,没有鲜花横幅、电子大屏,以前也没设观众看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小、形态不一的塑料凳、人字梯,一些村民还从家里带来铁锅、铁盆等,为比赛摇旗呐喊。篮球入筐,顿时一片“乒乒乓乓”的锅碗瓢盆撞击声。

比赛中,现场解说员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之间自如切换,妥妥地“土洋结合”;啦啦队表演的是苗家传统歌舞,场外小吃摊的折耳根、煳辣椒透着苗乡特有的香气;颁奖奖品是国家级非遗苗族银帽、活蹦乱跳的鲟鱼、当地特产的三穗麻鸭、台江特色的木雕龙舟……一场“村BA”,展现出了黔东南小山村的质朴魅力。

此外,“村BA”能够破圈传播,还要归功于当下便捷、发达的互联网。

“村BA”最初的爆火,源自去年的一则短视频。密密麻麻的观赛群众把球场围得密不透风,人们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方不大的篮球场,比赛的火热透过屏幕感染了天南地北的网友们。搭着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和短视频兴起的快车,“村BA”以极具现场感、生活化、冲击感的画面,一度“震惊”了网友。

不过,最动人的,还是村民们对篮球运动最纯粹的热情。“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据记载,台盘村举办篮球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比美国NBA的历史还早了13年。每年“六月六”吃新节时,篮球赛便火热登场,慢慢演变成“从天亮打到天黑,又从天黑打到天亮”的“天亮文化”。除了我们印象中的青壮年运动员,这里还有不常见的“嬢嬢打球”,篮球运动在许多中老年女性间也是流行已久。

当地人拒绝商业化,只求办好最纯粹的篮球赛。有人说,“村BA”之所以话题性十足,一大半要归功于“场外因素”。观众席里,有人端着火锅看球,有人喝着米酒助兴,甚至还有挂着吊瓶的“死忠粉”,不论年龄、职业、性别,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比赛中。

现场呐喊震耳欲聋,就是见惯NBA大场面的姚明、马布里等巨星也为之感到震撼。姚明在采访中就说,非常想去贵州“村BA”现场,但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拿得到票。可以说,村民们这种纯粹的热爱,才是“村BA”极具感染力的流量密码。

村民观看黔东南队和铜仁队的比赛 图源:新华社

通过“村BA”,我们知晓了台盘村,知道了那里的农副特产,听到了苗族的民族音乐,也认识了那里热烈鲜活的老百姓。有人开始去那里旅游,有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作为宣传文化工作者,我们不禁思考,“村BA”的火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群众的需求,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有人说,乡村老百姓就喜欢唠唠嗑、打打麻将;也有人说,与90后、00后相比,年纪稍大的人没那么潮,丰衣足食、过好安稳日子就足够了。其实,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群众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着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是缺少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比如,“村BA”的队员就都来自草根,野路子出身的他们,有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事完农桑,鞋底沾满泥土,换了“战场”继续投入“战斗”;有的是大山里的教师,一身书卷气,却在运起篮球的那一刻,周身便燃遍了坚毅的杀气;有些打工人则是专门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比赛的。“村BA”像风筝的线,把大家牵引在一起,参加一场比赛,寻味一抹乡愁,凝聚一种力量……

开心好玩是硬道理,高手在民间。反观当下,有的活动缺乏受众意识,忽视了它的可接受度,带给人的只是灌输感、说教感。有的活动一味追逐“高大上”,要请大明星、放在正规场馆、搬来一套正规赛程,业余比赛也要尽量办得像职业比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水平,群众看完却可能无感。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群众奉上文化盛宴,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很多时候,群众图的就是一个开心、看的就是一个热闹。创新创造的灵感源于基层,让群众当主角,由群众办、群众演,不失为好办法。

网友总结得好,有一种快乐叫“村BA”。在这里,人人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无关胜负、奖金,民间自发组织、村民自愿参与,气氛始终热烈,欢笑声不绝于耳,这就是篮球赛带给每一个热爱运动者的最本真的快乐。进球,乡亲们为你欢呼;失球,耳畔传来的则是更响亮的“加油”声。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今天,要想办一场有人气的基层文化活动,甚至是把它打造成一个品牌,就得有新玩法。如果总是停留于放一场电影、办一场讲座、送几套书,就不可能在群众中间叫得响、传得开。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地方都有被大众看见的机会。好的创意和推广,带来的可能是裂变式的传播。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借助互联网放大地方特色,需要各地不断创新打法。

凭借短视频在网上走红后,台江县就趁热打铁,为“村BA”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在这次的“村BA”比赛现场,一位歌手唱起了苗语版的《一生所爱》,观众随着旋律挥舞手机手电筒,跟着一起唱,别具一格的演唱会在网上又赚足一波流量。

台盘村的小朋友在比赛前打篮球 图源:新华社

“村BA”的火爆,让人们看到了基层文化繁荣的新形态,也让更多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思考。

在台江县,文化就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在当地,篮球比赛成为全村上下关注度最高的公共事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赛规则的调整,都需要经过讨论。不少村民也因为篮球赛而更加关心村里的事儿。正如有人说,“多一个球场,少一张麻将桌”。“村BA”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感染着所有人,于无形中提升了群众的精气神,激发起每个人心底对体育运动最真的共鸣。

然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乡村逐渐人气不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基层地区一边是热热闹闹的广场舞、棋牌室,一边却是冷冷清清的农家书屋、文化场馆。家门口近在咫尺的文化活动,为何难以走进百姓的心里?“村BA”的成功能否复制呢?笔者认为,有三种眼光必不可少。

多用“透视”的眼光发现亮点。基层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是一座怎么挖都挖不尽的富矿。多从本地特色文化中提炼题材、从基层群众生活中获取灵感,再根据当地的生活生产规律把特色做透,基层文化必将“一江春水看潮生”。

在台盘村,打篮球是一种乡土文化现象。就像“村BA”源于苗族的吃新节一样,浙江也有很多乡村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成功“出圈”。比如唱了16年村歌的衢州江山市大陈村,一首又一首的新创作,唱到了大山之外,一举跻身“中国村歌发祥地”;在丽水,一台月山村村晚一演就是43年,村民们放下锄头去排练、放下筷子当演员,一年又一年的演出,让“村晚”成了乡村最灿烂的舞台。

多用“鸟瞰”的眼光来落子布局。基层文化也需要跨界的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的文化IP出现时,考验基层的时刻就到了:如何站在全局的角度,将当地产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延展,从而焕发和提升其原有的价值,使村民和参与者共同受益?

从“村BA”现场的一张航拍图中我们看到,篮球场旁不远处搭了不少陈列当地特色产品的摊位,各种“村”味的穿插让这里不仅是一场篮球赛,更是一次与乡土传统业态的共融共生。在浙江,衢州的非遗“邵永丰”麻饼在嘉兴举办的村晚舞台上翻飞跃动、大放异彩,赢得观众连连叫好的同时,从“土得掉渣”的小吃变成了网红名点;嘉兴海盐沈荡的老酒,在丰年留客、香溢会场内外的同时,更让自己久藏深巷人不知的上乘品质和独特工艺借助传统文化活动声名远扬。

2023年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排“饼”布阵》节目中,饼师用飞起的麻饼展示出“村晚”二字

多用“欣赏”的眼光来激发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民间多“高手”,他们农忙时是“泥腿子”,一有舞台就变成“艺术家”。比如宁海葛家村村民中就流传着:“烂石堆泼彩成了印象画,竹风铃叮当响好风雅,我也成了艺术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热情。在嘉兴海宁桃园村,从2016年开始实行“每人一把礼堂钥匙”自主管理模式,让村民当起文化礼堂主人,就曾出现11万人次围观6小时乒乓球赛的盛况。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文化繁盛。唱好唱响乡村里的大戏,还得靠群众自己,只有让群众由“文化看客”变为“文化主角”,基层文化活动才能“枝繁叶茂”。任何时候,群众热爱才是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