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农业、进农村、爱农民!贵州剑河有一家科技小院

人民日报 | 2024-03-29 07:20

林海幽幽,梯田错落。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巫溜村,几间蓝白相间的平房、五十亩的试验田,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是一座科技小院,也是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王宏伟、张自立、林海雷的“科研所”。

作为科技小院主要负责人,去年春天,成永旭把自己的爱徒王宏伟派到巫溜村科技小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李嘉尧和孙云飞两位老师,也分别选派研究生,在巫溜村组成科研“铁三角”。“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希望培养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贵州养螃蟹,成永旭、李嘉尧和孙云飞给学生们定下的论文课题就是关于贵州河蟹养殖的生长情况,并探究养殖过程中如何克服水质、环境、全流程管理等技术难点。

剑河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清水江等大小河流334条,仰阿莎湖丰水期宜渔面积6.64万亩、宜渔农田10万余亩,拥有“剑河稻花鲤”国家地理标志等水产品牌,具有得天独厚水产养殖的渔业发展条件。剑河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冷水鱼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为重点,提升水产养殖业整体发展质量,奋力创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

去年6月,上海海洋大学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签订成立剑河县巫溜村科技小院,通过研究生驻扎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和推广稻田养殖虾蟹技术,解决农户水产养殖技术难题,服务乡村振兴。

自打来到科技小院,三人几乎“长”在田里,经常在基地一待就是一整天,采泥、测量水质、跟踪生长、病害检疫、做实验、分析数据、记录日志,样样不落。整天与“虾兵蟹将”打交道,蹭得满身泥,在村民眼中,这三个大学生干活有模有样。

“这个科技小院一头连着上海高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为我们带来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为村民提供零距离的科技服务。”巫溜村村支书吴昌泽说,“天天开着门,有事随时到,经常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大家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一线是最好的课堂。“科技小院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让我们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我们也想先用试验田给农户们做一个示范,他们如果能够看到更好的产量、更好的效益,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会更高。”王宏伟说。

从象牙塔奔赴乡村,养的是河蟹,写的是毕业论文,同学们在科技小院里格外用心细心。谈及自己的爱徒,成永旭非常骄傲。“在科技小院里,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在校园和实验室里碰不到的。解决实际问题,与土地、与村民打交道,我希望培养同学们懂农业、进农村、爱农民,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一座科技小院的建立,打通了科学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将这群研究生和农户联系起来,他们扎根在大山深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青春播撒在田野间。

“小土地也能种出摇钱树!科技小院可以帮助破解群众对土地粘性不足的难题,有力增强我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底气。”剑河县委副书记吴小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