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蒙村

黔村百科 | 2024-10-15 18:06

董蒙村主要游览点有:寨门、广场、亭子、古树群(观光点)。进入村中,沿街巷漫行,欣赏古朴的民居,干栏式建筑,感受最具原始气息的瑶族村落。宽阔的广场,提供村民开展各项活动,站立在广场,将整个董蒙的民居尽收眼中。董蒙村内有大片民俗,提供游客宿住,站在阳台上,惬意至极。

风景名胜

荔波小七孔是国家级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其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十五年(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此桥看似单薄,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文物古迹

古粮仓:老粮仓位于村寨北端,主要为木草结构,典型的吊脚楼粮仓。

粮仓采用50cm×50cm×30cm的方形石块作为木柱的基础,木柱作为承重构件呈圆柱形锥顶,盖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葫芦形,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粮仓开有一小门。凡收获的粮食,晒干后全都放进粮仓里去。粮仓的底部用四根木柱等距支起。粮仓离地面2米,仓下空旷通风,可使粮仓内粮食不致郁热受潮霉变。在粮仓底部木板与托起粮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高约35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顶部,有的用4块光滑、平薄、边长在2尺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是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着木柱攀爬进粮仓。

特色文化

由于久居大山,他们的生活习俗仍然很简朴,生活条件等各方面仍然很落后,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符号,但有自己的语言,即瑶语。瑶语属苗瑶语系瑶语支。白裤瑶由于长期受战争的影响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及其本民族的生活特征,在往南方迁移时与外族难免杂居接触,大部分人懂汉语,苗语和村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用多种语言的民族也只有瑶族。

非遗项目

1、瑶族猴鼓舞蹈语称“玖格朗”,源于荔波县瑶山瑶族的先民从广西迁徙荔波经捞村时,途遇危难被一群山中神猴解危救难并一路保护的传说。后来,瑶民为纪念先祖的迁徙之苦和神猴护送之功,模仿着先祖爬山涉水的情景及神猴攀爬跳跃的神态起舞而形成的舞蹈。久而久之,这种祭祀先祖和纪念神猴的舞蹈演化为瑶族丧葬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它是白裤瑶民族祭祀先祖的民间祭舞,仅流传于荔波县境内瑶山瑶族乡的白裤瑶地区。

2、中国各省市民运会打陀螺比赛的方式主要是由瑶族族的对抗性打陀螺比赛改造而来的。比赛是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设有放陀区和打陀区,守方将陀螺旋放于放陀区,待陀螺旋转稳定后,攻方站在打陀区扔出自己旋转的陀螺去打击放陀区的守方陀螺,以将守方陀螺击死或砸出界外,而自身保持旋转者为胜。瑶山白裤瑶人打陀螺,在排瑶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是一种极为普及而又深受欢迎的传统娱乐项目,尤其是青少年。1999年,本县瑶族选手潘英鹏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男子个人打陀螺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为全省争了光,为本地的瑶族人民争得了荣誉。

3、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棉条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子上,顺钢丝直其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