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大山深处的锦绣之屏》
作者:涤之
锦屏,咋听到这个名字,想到一定是一个“像锦绣屏风一样美丽的地方”吧? 刚进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的锦屏县,高大硕壮的县武装部朱政委就提议,先看我们锦屏的隆里古城吧,包你看后舍不得拔脚。呵,这位山高树大的解放军军官对古城的热爱一如老百姓,溢于言表啊!
踏进隆里古城,正巧是小学生中午放学的时候,一群群或两三个、或七八个的学生们从校门出来。遥遥地,我们看见学校门楣书写着“龙标书院”四个大字,轰!我全身的血顿时沸腾起来。龙标?王龙标?王昌龄?对!王昌龄!有着“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
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得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发配至贵州隆里七年。其好友李白曾撰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相传王昌龄到隆里后遂传教授学,以变风俗,并写下大量的诗作,其中《送崔参军往龙溪》,有“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后人追慕其精神,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建状元桥以示纪念。在龙标山麓、龙溪河畔还有“状元墓”“状元祠”“状元亭”“龙标书院”等古迹。据清《开泰县志》载,位于隆里城中观音堂的“龙标书院创建自唐王昌龄公”。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隆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之职告老归里,“汲汲以培养人才,训导乡里为己任”,联合乡中之士及父老子弟捐金重建,使有志者皆而学之。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
龙标书院作为旅游景点,在隆里未全面开发之时,曾为隆里小学。
唐时的龙标书院作为学校,真是隆里古城政府的英明举措。孩子们从小就沐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在王昌龄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之中,真好。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再听:“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和矢志不渝崇高精神的《从军行》;隆里古城孩童们的朗朗诵读声犹在耳际响起……
其实,王昌龄还是有幸的。即令他是被皇帝贬谪罚边的,隆里人是只认人品学识,不问职位高低;对他推崇备至,直至今天,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大山深处、异族他乡,王昌龄的诗歌仍然在隆里人的口中传颂。一代一代,代代相传。
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龙标书院,才关注起古城的模样来。隆里古城卵石框边筑成的行道,纵横交错的街巷,整齐和谐的建筑;东、南、西、北四方城虚虚实实的城门设置,真可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们亦步亦趋且行且停,不断看见蛮多人家门楣上有“苏湖氏”“关西第”“清白家”等等字样,刚想问呢,随行的朱政委已经开始说道了。朱政委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解惑,这些门楣的字样代表的是每家的姓氏:“苏湖氏”代表的是胡姓,因为胡姓的先祖是从江苏太湖边迁徙来的。而“书香第”是说明这家王姓,因为她家先祖出了个王大臣,是旧时黎平府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刚走到“五柳堂”,我说一定是陶姓,因为陶渊明号为五柳先生。朱政委说对呀!这样一户户门楣光鲜的人家真不少啊!让我们不禁连连感佩藏在大山里的隆里文化之与众不同,让人顿生悠悠千年、文化久远传承之美。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群体。
古城内的民居排列有序,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角凌空。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
真是可喜可贺,隆里古城现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保护的12个古城镇之一,又与挪威王国共同作为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有人说隆里是本书,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我说也是。隆里古城是一本文明昌盛、民风纯朴;有着深厚底蕴、绚丽多彩的汉、苗、侗民族文化;读不尽续不完的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古城今生的和谐之书。
顺着进来时的东门,又绕回东门出城,隆里人称之为“勒马回头”,我们又是惊诧一翻。揣着余兴拔出了脚,留着些许问号,以后来解吧。
车又驶进山里了。呵!果真是逶迤起伏连绵不断的锦绣之屏啊——一眼望不到边的深绿、浅绿,间或又跳出些许黄色、橙色,仿佛是从天际铺就的绿茸茸厚垛垛的绒毯,我们走到哪儿,地毯就铺向哪儿。临来锦屏前查了查资料,知道锦屏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县,盛产杉木和楠竹,现有森林面积151万亩,森林蓄积量4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8%。我们真是有福啊,在这天然大氧吧里畅快呼吸、尽情享受。
哈!只顾流连那层层叠叠绿至天边的植被,怠慢了山下袅袅婷婷妙曼婀娜的清水江了。行驶在蜿蜒的半山腰,清水江里游弋着的群群小鱼清晰得让我们惊喜雀跃;清水江仿佛知晓了我们的心,步步随行着,越往山里走就越清澈。刚顺着江水窈窕地转了个弯,迎风飘来了一阵清亮的歌声:
清水江啊清水江,
清水江啊稻花香。
清水江的女儿美,
清水江的男儿壮。
可不,多情的清水江把我们送到了那个像锦屏的山一样高大、如锦屏的清水江一样清亮的侗族好男儿——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工人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上海著名的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故居。
这位10岁就接受新学教育、19岁考起上海大学就聆听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讲学,接受马列主义革命理论;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贤,为了决心找到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给自己改名为“大道”。
龙大道1924年秋被派往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5年冬毕业回国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28岁就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务委员、代理书记;30岁任上海总工会秘书长;1930年8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任主席兼中共党团书记。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与林育南、柔石等24位同志在上海龙华惨遭杀害。
墙上有一张龙大道与父亲、妻子的合影,照片上端庄的容颜、温馨的氛围让我不觉想起了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名句。是呀,龙大道面对敌人的酷刑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这位铮铮铁汉,对父亲、对妻小是柔肠婉转,百般珍爱。他在照片背面写了三个字:“纪念品”。 这张照片就是现在能看到的龙大道留下的唯一遗容。1928年1月26日,龙大道得知妻子在镇海生了个男孩,非常高兴,并给儿子取名为“支雯”(支为4划,雯为12划)这是他希望孩子长大后不要忘记国民党反动派“四一二”屠杀人民的仇恨。次年女儿出生后,取名英尔(即英特耐雄耐尔的缩写),这是寄希望于孩子,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从龙大道对子女的期望中,我们看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挚着深情、无私大爱——
身在牢房志更强,
抛头碎骨气昂扬。
乌云总有一日散,
共庆东方出太阳。
这是龙大道在牢中写的《狱中》一诗。这首诗是他的战斗誓言,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三次蹲坐敌人监狱的生命体验和理想追求。龙大道和无数的革命先烈一样,用自己的生命铺展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用自己的热血浇铸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基石。
读完了这位少年时期就沿清水江畔走出山乡林区,追求真理,接受马列主义;投身革命,英勇奋斗,壮烈献身的革命先贤事迹;对龙大道的崇敬之情更是高山仰止。连一块来的贵州省军区原政委喻忠桂将军都一直默默伫足、静静瞻仰。参观完后,当地领导请将军题词,将军沉默一会儿,肃穆地说:“不题了,比起这些革命先烈,我们太轻了。就希望你们,继承先烈的遗愿,把锦屏建设得更美好吧。”
对了,差点忘了告诉您:龙大道,名康庄,字坦之,侗族,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
清水江静静地陪着我们参观完龙大道故居,又默默地同我们一起唏嘘缅怀……
还是这善解人意的清水江,婉转地打破了凝重的沉寂,她悄悄地一扭腰——啊!顷刻间就闪现了漫山遍野的金桔。远远近近重重叠叠、橙橙黄黄金光闪闪地向我们招手。倏地,金桔林里传出欢快的歌声:
今天喜鹊叫昂昂,
清水江啊喜洋洋。
远方客到茅坪村,
茅坪金桔任你尝。
我们急不可待地冲进金桔林,只差连桔皮都不剥,整个整个地塞进嘴里,那个甜啊!顿时浸入心脾。剥呀剥呀,吃呀吃呀,饕餮之相藏不住了……
看着眼前金桔丰收的景象,连老将军都忍不住了。将军激动地说:“快,选一个最佳镜头,照个相,登出来,让大家都来尝尝,茅坪的金桔大丰收啦!”原来将军也会变成小孩。
每一个角落的金桔个个都圆润饱满,被丰腴铮亮的绿叶托着、摇曳着,俯仰向背地招人难以取舍。这时,桔林串出来一个采摘金桔的妇女,对着我们就唱开了:清水江唻长又长/ 两岸金桔采摘忙……呵,听声音正是刚才唱歌的人。上前一打听,原来是茅坪村的侗族女支书刘翠桃。这个热情能干的女支书一边教我们怎样采摘既不伤树枝以待来年好挂果,又采摘的金桔品相好看;一边喜滋滋地告诉我们今年全茅坪镇的金桔丰收600多万斤,产值600多万元;利润200多万元。她自己家的金桔纯利润也有6万多元。说着,还给了我一张她的名片。呵!还是服装设计师呢,在茅坪街上还有自己的服装坊哦!真好,看来扶贫攻坚后振兴新农村的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惠农政策,真是让大山里的农家富起来了。是呀,人勤地不懒,技多不压身。多能的女支书刘翠桃怎不开心欢唱呢!
再见了翠桃、再见了茅坪、再见了锦屏;我会再来,我们会再来,很多人都会再来;再来亲近这贵州东南一隅恢弘的锦绣屏风,再来聆听王昌龄的边塞诗,再来拜谒侗族先贤龙大道,再来吃你们的金桔。只是,请你们,让清水江把高速公路通车的喜讯,早早传遍全省!传遍全国!!传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