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基层丨罗甸:产业蓬勃发展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为了撕下贫困的标签,彻底改变“喀斯特贫困”面貌,罗甸人发起了脱贫攻坚总攻。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代又一代罗甸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以一种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不断奋斗,改变了罗甸贫困落后的面貌,书写了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这片曾经的贫瘠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贵阳举全市之力结对帮扶罗甸,紧扣“六大工程”,在教育、医疗、就业、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用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帮助罗甸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大关精神”“麻怀干劲”鼓舞下,罗甸,这片告别了贫困、充满希望之地,正迸发出全新的活力,奔向新的未来。
一根藤:挂满致富“黄金果”
时下,罗甸县逢亭镇腮里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基地内,一根根百香果藤蔓上挂满了淡紫色的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鲜艳夺目;仓库内,一箱箱百香果整装待发,即将发往北上广等全国各地。
村民杨光珍正在采摘百香果,精心挑选、轻拿轻放,如同照顾婴儿一般小心细致。“这活儿可得干仔细喽,我们的果子可是要销往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呢,质量马虎不得。”
曾经偏远的穷山沟,因为“一根藤”,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有了联系。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位于罗甸西部的逢亭镇,距县城29.5公里,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70%左右,耕地面积为13282亩。曾经,这里长期受制于传统产业单一、地少人多,贫困率高。忍不了靠天吃饭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百香果产业开始在逢亭镇落地生根,逐渐成为独具优势的富民产业。
逢亭镇引进龙头企业,在腮里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百香果产业,公司按每亩800元的流转费租用农户土地,共覆盖110户489人,其中贫困户35户146人,亩产值超过1万元。
罗甸县气候、土壤、水质等非常适合种植百香果。“逢亭镇全年无霜冻期,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种出的百香果比其他地方的果实大、果汁多、甜度高、香气浓,营养价值非常高。”贵州罗甸桂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就坤说。
优良的品质,让罗甸百香果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深受北上广等地市民的喜爱。
“现在刚刚进入采收期,就已经接到很多来自北上广的订单,完全供不应求。”侯就坤说,逢亭百香果已经形成了品牌,在省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有大量的外地客商来收购。
广阔的市场,让百香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黄金果”,带领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43岁的杨光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种了二十多年的地,和数十年守着这方水土的村民一样,没想到今天的变化。“现在,靠着这个小果子,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光珍说。
杨光珍没想到,如今再也不用守着田土过日子了。“以前,全家靠种水稻苞谷为生,一年的收入就两千块钱,只能填饱肚子。”现在,杨光珍家里的5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基地,每年流转费就有4000元。
杨光珍更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当上“上班族”。“为了孩子读书,之前经常去广东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今,杨光珍在百香果基地打工,一天可挣100元,一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目前,逢亭镇的百香果种植面积已有2100多亩,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哈密瓜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年产300余万斤,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不仅如此,逢亭镇通过开发果汁、果脯等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
一条河:带富周边一方人
红水河河水清澈、风景秀丽,是知名的休闲垂钓好去处。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红水河是最热门的周末出游点。
风景秀丽的红水河景区
早在5年前,贵阳市民吴坤桥就与红水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里不仅是他垂钓的地方,也承载着他的事业梦。
见到吴坤桥时,他正忙着接待游客,电话响个不停。他说,这个月的钓棚已经全部预定满,下个月也已经预定了近一半。
“钓鱼一直都是我的爱好。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得知红水河很适合钓鱼,去了一次之后就深深喜欢上了。但是那时候受条件限制,没有钓棚。我想,既然有这么多人来红水河钓鱼,自己为什么不来建一些钓棚呢?”吴坤桥说。
很快,吴坤桥就把“家”搬到了这里,逐步建起20个钓棚。一间间矗立水上的“房子”,成为红水河上最热门的“景点”。
得益于红水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吴坤桥的钓棚生意非常火爆,钓棚平均入住率超过90%,而每年5月到11月,入住率达到100%。“一个钓棚一天的租金为460元,目前我们的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吴坤桥说。
红水河景区位于罗甸红水河镇,南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距离罗甸县城62公里。景区山水环绕,由四个半岛环抱组成,自然风光奇特,优美如画,是游玩的绝佳胜地。
吴坤桥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守护好这湾绿水,他一直都坚持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以洗手间为例,他高价购入了生态环保型马桶,防止对河水造成污染。如今,吴坤桥正在准备将钓棚升级为更加环保、现代的水上民宿,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
扎根一方,带富一方。吴坤桥成立的贵州怡然休闲旅游公司一直致力于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公司已招聘了5名当地村民,还助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促进餐饮服务业发展。
红河村村民岑江南是贵州怡然休闲旅游公司的老员工,自2016年开始在这里上班,现在一个月收入4000元。“以前全家都在外面打工,现在我和妻子不用出远门,就在家门口上班,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有8000元。”岑江南说。
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红水河景区将积极打造集旅游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垂钓、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宜业、宜游、宜乐的旅游休闲景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客前往观光游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头猪:连起城乡同受益
每隔几天,逢亭镇纳上村村民王登富都要去村里的生猪保供基地周边转一转,看看进展,看看变化。在他眼中,这可是纳上村的大事,关系着全村的发展。
“去年,听到村里要建生猪保供基地的消息后,大家伙都很开心,天天盼着项目早点建成投产,没想到项目这么快就建好了。相信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我们这个穷村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王登富说。
罗甸县逢亭镇纳上村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这个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因生猪保供基地项目的建设,变成了“明星村”。
该基地规划年出栏生猪3万头,由贵阳市农投集团投资建立,由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运营,总投资8000万元,投产后年产值9000万元。2019年至2020年,贵阳市农投集团每年按照贵阳专项帮扶资金投入额度的6%向罗甸县政府固定分红,投产后按照净利润的5%进行固定分红。
李万春是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的驻点工作人员,到基地工作已经数月,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这里生产的猪肉,到时候将直供贵阳市民餐桌。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让当地群众参与基地建设,吸纳贫困户务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李万春说。
据李万春介绍,该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免费发放猪苗给村民,每批次300头,并提供技术、饲料、疫苗药品等,农户只需出劳动力,每头可获得收入200元,出栏后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
不仅仅是纳上村,在边阳镇新场村,总投资1亿元、年产8500吨的蛋鸡养殖项目也正在加快施工,预计今年8月底完工,10月底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带动周边农户500人以上。
目前,罗甸县已与贵阳市农投集团签署协议,落地实施2400头曾祖代原种场、600头父系原种场、3万头生猪养殖、40万羽蛋鸡养殖、食用菌种植等5个项目,通过市级帮扶资金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县级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分红、劳务分红等多种形式,强化利益联结。截至目前,已兑现固定分红600万元,土地分红670万元,劳务分红380余万元,带动260余人增收脱贫。
在贵阳市的大力支持下,养殖产业正在成为罗甸的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按照一头猪200元计算,一批300头,光是这一项一年就可增收6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盘算着收入,王登富喜上眉梢。
一个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行进在龙坪镇蜿蜒的公路上,放眼望去,山坡上一排排果桩整齐排列,一簇簇火龙果挂满枝头,一幅喜人的丰收景象。
在六一村的红心火龙果基地内,看着一辆辆载满火龙果的三轮车、货车从基地驶出,贵州省罗甸县红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志笑着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产量达2800吨,产值2500多万元。现在光是销往北上广的都有几十万斤,每天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六年来,六一村红心火龙果基地的丰收景象就没有断过。2014年,黄荣志成立贵州省罗甸红心农业公司,在六一村流转荒坡3000多亩,打造标准化火龙果基地2800余亩,火龙果开始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龙坪镇六一村红心火龙果丰收
荒坡变果园。“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坡,草比人高。现在,这片荒坡变成了经济效益高的火龙果基地,带动周边群众200户发展火龙果种植5000亩以上,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龙坪镇人大主席聂德富说。
目前,龙坪镇已引进7家龙头企业,在14个专业合作社、80余户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发展火龙果种植2.2万亩,覆盖15个村1355户村民,产值2.1亿元,645户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火龙果产业实现脱贫,户均实现增收1.4万元。
农民变工人。红心火龙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群众10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人,去年共发放劳务费150万元。“在这里工作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每天100块,一个月下来能挣两千多块,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六一村村民刘成德说。
地处北纬25度的罗甸县,虽然山高水深,但适宜的光照和气候让这里成了火龙果生长的“天堂”。
如今,罗甸已成为贵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获得了“中国火龙果之乡”称号,是国家级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目前,火龙果已成为罗甸的“一县一业”产业,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3.42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2.34亿元,覆盖7个乡镇57个村1.25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60户。
火龙果的品牌已经打响,但对于罗甸来说,这还远远不够。罗甸正在思考:如何将品牌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更强劲动力?
“只是靠鲜果销售,产业链过于单一,将火龙果产业与旅游结合,并做足深加工文章,走出‘接二连三’的新路径,火龙果产业将发挥出更大的潜力。”罗甸县扶贫办副主任王金虎说。
如今,一批批农旅一体化火龙果观光园开始打造,一个个火龙果深加工工厂正在建造,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更加广阔……
记者手记
产业蓬勃发展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刚出高速公路罗甸收费站,“中国火龙果之乡”几个大字赫然在目。火龙果,于罗甸而言,是红红火火的脱贫攻坚产业,也将创造红红火火的未来。
这个红红火火的果子已在罗甸扎根近2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罗甸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产业,罗甸成为贵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远近闻名。
这项红红火火的产业,已成为罗甸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而随着火龙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老百姓的“增收路子”会越来越宽、荷包越来越鼓。
数天的蹲点调研中,采访团深入罗甸7个乡镇10余个村,感受到脱贫攻坚给罗甸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一个个补短工程带来的民生幸福、一项项特色产业带来的发展活力——
木引镇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以优质李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如今全镇精品水果种植面积已突破200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
逢亭镇实施产业扶贫,种植茶叶2.6万亩,发展百香果1500余亩、哈密瓜700亩,实现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红水河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画好山、用好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5760元增加到2019年的9846元。
……
一路记录,一路惊喜。
我们看到了信心。一代一代罗甸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如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今天的罗甸,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乡村振兴的脚步。
我们看到了希望。一项项特色产业正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蓬勃发展,这方曾经贫瘠的土地,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天的罗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必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持续攻坚,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罗甸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邹昌林说。
令人期待的是,罗甸已经迈出了产业振兴的坚实步伐。脱贫摘帽的罗甸,正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