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日丨养活全球20%的人口 仅靠世界7%的耕地资源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近78亿,而中国14.39亿人,依旧是世界人口之最。
20万年前,现代人起源于非洲,而新石器革命后,随着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农业文明的传播,1803年,世界人口达到第1个10亿,当人口基数突破10亿大关后,其增长速度便一发不可收拾。
1927年,世界人口达到第2个10亿,用时124年;1960年达到第3个10亿,用时33年;1975年达到第4个10亿,用时12年;1987年7月11日达到第5个10亿,用时12年;1999年达到第6个10亿,用时12年;2011年10月31日达到第7个10亿,用时12年。
粮食是世界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势必导致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上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敲响“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危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与人口之的平衡问题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1995年,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曾出书发问:“谁来养活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而根据201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如今,14亿人,18亿亩耕地,中国仅依靠世界上6%的淡水资源、7%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保持了95%的粮食自给率,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农业生产多个领域创造的世界之最,不但养活了中国14多亿人口,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高产良种的广泛使用。
人民文旅“大国农情”·走进超乎想象的黑龙江
中国绝大部分人口是依靠稻米来养活的。在黑龙江方正县,这里产的大米依靠寒地黑土、森林活水的滋养,从育种、种植到收割等一系列过程,都录入于五常市“农业物联网管理中心的水稻溯源系统”。在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5万亩核心产区,还配有田间节水灌溉系统,空气监测系统,国际先进的全封闭、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恒温仓储库,全国极速物流管理等。通过科技可视化溯源体系,实现五常大米从播种到餐桌全程可溯源。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65%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水稻播种面积常年占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的四分之一,稻谷产量却达到了谷物总量的一半,年产量超过2亿吨,排名世界第一。
为解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60年前许下的“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和“杂交水稻覆全球”的梦想。如今,90岁的中国“稻神”仍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研究“海水稻”,寄望2020年再多养活8000万人。
“2020星火行动·大国农情”探访无人农场,揭秘“慧”种地的中国农机。
除了水稻,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小麦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五谷之一,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河北赵县,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于丰收时节在麦田里穿梭作业,无人化农机装备贯穿了收获、耕整、播种、植保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全面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在农业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提升上的飞速进展。
2019,中国小麦产量达 1.3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夏粮面积稳定、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截止6月9日17时,全国收获小麦面积2.3亿亩,全国小麦麦收完成大约70%,这组数字的来源,基于全国五万多台安装tbox的雷沃车辆传回的实时数据。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如何让14多亿人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这与山东寿光有着密切关系。从高空俯瞰,在60公里长、48公里宽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排列231764个蔬菜大棚,里面种着各式土生土长或外来引进的蔬菜;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有300多个品种、15000吨的新鲜果蔬,被运往全国200多个城市。
中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产量接近8亿吨,人均一天可以吃掉1.36公斤,均居世界第一位。作为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是中国北方冬季最主要的蔬菜供货源,也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销售中心。从重视技术到重视科技,寿光把土坯温室大棚变成了数字化大棚,自动卷帘、自动喷灌、夜间补光,一部手机远程遥控就可以全部操作完成。“寿光蔬菜指数”不仅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甚至还能左右韩国泡菜的产量。
“2020星火行动·大国农情”探访山东樱桃基地,揭秘一颗樱桃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过程。
正值樱桃旺季,在山东栖霞蛇窝泊镇,苹果树和樱桃树依山而种,北纬37°的黄金地理纬度为果树带来的绝佳的温度、日照和水分,山地地形为果园提供了均匀充沛的采光环境,利于果实糖分聚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海尔乐家诚品走进这里,建设烟台红富士基地和大樱桃基地,为当地农业赋能,倾注品牌力量,提升农产品品牌拉力。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苹果、梨、桃、西瓜等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每年夏天,全国人几乎都成了吃瓜群众。中国西瓜年产量可达到近8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而每年只出口总产量的0.1%,也就是说中国人吃掉了全球80%的瓜。
中国有创刊30余年、世界唯一的国家级西瓜甜瓜专业性刊物——《中国西瓜甜瓜》(2005年更名为《中国瓜菜》)
“2020星火行动·大国农情”探访现代化牧场,看百头牛同上转盘挤奶。
除了粮食、果蔬,中国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河北新乐的中元牧业牧场,三个亚洲最大的百位挤奶转盘,正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挤奶。挤奶过程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整个挤奶过程基本属于在密封环境下进行。数据化也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一旦当天的挤奶量与之前出差较大的差异时,灯光会进行报警,提示工人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近期,国际知名奶业研究组织IFCN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奶牛养殖集团前10位中,中国牧业企业占据了5个席位,表明中国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中国人对水产品的喜爱可见一斑,每逢金秋蟹肥之际,中国人能吃掉3亿只大闸蟹,堪比铁路春运的数据。在安徽颖上县这个非传统养蟹地,这里20-25度的水温,十分适合大闸蟹的生长和繁殖。退役海军陈师傅凭借“虾蟹一窝”的套养模式,让八里河地区15000亩蟹塘焕发生机。据悉,安徽省的水产养殖企业有近7万家相关企业,占全国总量的16.3%,是水产养殖业最热门的地区。
中国水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已长达30年时间,养殖水产品产量更是占到世界总量的67%,意味着每4条鱼里就有3条多是中国人自己养殖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云南保山咖啡
除了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的农作物,原产于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舶来品”也在中国慢慢扎下了根。在云南保山,生长怒江河谷坡地上的咖啡豆已不仅仅只是一颗农作物种子,它背后牵系着的是咖农们的“精准扶贫”大业。云南占据中国近95%的咖啡产量,产量14万吨,出口量达到了8万吨,有预测称中国会在未来几年成为咖啡产量大国。除此之外,云南还是世界上种植澳洲坚果面积最大的地区,这些来自澳洲的坚果种子成为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中国农业的这些“世界之最”很好的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基本自给。据《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这不仅解决了14多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较好的外溢效应,中国从接受国际粮食援助的受捐助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纵观人类20万年进化史,我们花了20万年才达到第一个十亿,达到70亿却只用了短短200年。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将在2100年达到巅峰110亿,世界人口与粮食安全之间问题将会一直存在,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消费和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状况。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6月29日最新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到今年年底,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将增至2.65亿,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几乎翻了一倍。
在“7·11世界人口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关注的同时,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一份子,作为14亿分之一,我们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要做到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因为我们不仅是14亿分之一,也是78亿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