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书评|《乱世来鸿》:从书信里读出三国的人情味
从书信里读出三国的人情味
文/闪电
书信,在古代是重要的沟通媒介。不论向亲朋好友寄托情感支持,还是向君臣政敌间表达雄心壮志,书信的往来都是必不可少的。近读作家成长所著新书《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颇有启发。该书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列举了三国时期重要的书信往来,从四个不同的维度:亲人、朋友、君臣、政敌,选择独特的视角观察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三国时代。
政敌:曹操与孙权
孙权继承哥哥孙策成为吴主后,在赤壁之战前的几年,虽然有过三征黄祖、讨伐山越等小规模的战斗经验,可从来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
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后,兵锋直指南方。但曹操攻下江陵后没有立即出发,无意中给予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深秋,曹操派遣信使把“会猎于吴”的信件送与孙权。赤壁之战即将打响,孙吴是战斗是请降?是稳定还是分裂?这无疑是对于孙权内部最严重的考验。
濡须口之战后,曹操激战三个多月迟迟攻克不下,孙权也派遣信使“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先有曹操叫嚣挑衅,后有孙权报仇回怼。这两封信一来一往,无不是历史的巧合。
君臣:曹植与曹睿
“禽权馘亮”是曹植一生最大的梦想:生擒孙权,割下诸葛亮的耳朵。上天终究没给曹植上战场杀敌立功的表现,最终郁郁寡欢终不得志。曹植与他的兄长曹丕夺嫡多年,老练的曹丕战胜了天真的曹植,取得了世子之位。
曹丕称帝后,一生对曹植严防死守。六年后,曹丕驾崩,曹植仿佛看到了希望。令曹植没想到的是,曹睿继续对曹植防范,又让曹植跌入黑暗。
魏太和二年,曹休在石亭被陆逊大败。曹植抓住机会上《求自试表》,表明沙场立功的心志。魏主不纳。后来曹植多次转封,逝世于陈葬于鱼山,谥号陈思王。
曹植的上半生洋洋洒洒、令人羡慕,到了下半生忧心忡忡、令人唏嘘。也许在曹植出生时,上天给赐予他绝佳的诗赋异禀,同时剥夺了另外的机会,这种机会,正是曹植念念不忘的沙场效忠。我们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天赐予什么,定会在哪方面拿走什么,而拿走的这一部分,再均赐其他人,由此周而往复。
亲人:诸葛亮的《诫子书》
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重要话题。若提到三国育儿类书信,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以教诲诸葛瞻,这是一种可能。只怕是诸葛瞻辜负了诸葛亮的一份厚望,只是凭借身份名过其实。无才无德的诸葛瞻反对主张北伐的姜维,其主张与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蜀汉炎兴元年,邓艾出奇偷渡阴平,诸葛瞻在绵竹以身殉国。诸葛亮若泉下有知,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能作何感想,恐怕也只觉得报国无门,多了一份忧虑而已。
朋友:嵇康与山涛的“绝交书”
曹睿驾崩前托孤于曹爽、司马懿二人。因曹爽宗室的权势,司马懿称病不出。
这时候是竹林七贤一生中最潇洒、最惬意的一段时光。或两三人抱膝长啸,或三五人饮酒弹琴,一起谈论老庄与玄学。这样的时光仅维持了短暂几年,始于司马,止于司马。
司马懿高平陵夺权后,竹林隐士山涛选择出仕,嵇康看到司马氏残忍杀戮,采取非对抗不合作的态度。
按照书中的说法。魏景元元年,山涛举荐嵇康替代自己的官职。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出仕,遭到司马昭的忌恨。
作者分析,嵇康可能不是真要与山涛绝交,因为嵇康临死前曾把儿女托付给山涛,《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书信的名字可能是后人附会,真正表明心志的是与司马氏对抗的决心。
书信形式是三国另一角度的题材展现。之所以要写书信,是因为古人在远方或不方便诉说。三国乱世,有幸这些书信保存到现在,让我们后人领略写信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