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立足“竹美、林活、民富”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效明显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2021-06-10 09:19

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利用竹子资源优势,做强做活竹下旅游、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竹加工业产业和品牌,推动“竹业强、竹山美、竹农富”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竹林374.97万亩,竹加工企业397家,涉竹专业合作社193家,带动32.26万名农民从事竹产业,全年综合产值91.01亿元,创税2亿余元,竹农人均增收1965元。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付树湘 摄

一、新植、采笋、种养并举,大力发展“竹农业”

(一)植竹造林扩规模。在桐梓、绥阳、正安等高海拔山区规模种植“黔北金佛山”方竹。2020年,新种植方竹林100万亩以上,面积增至197.42万亩。改造低产方竹林,修复老化方竹林,不断实现丰产丰收。经过改造,竹笋年亩产从100斤左右提升至500斤左右。桐梓县实施“山山造竹”工程,按700-850元/亩标准补助农民,方竹面积突破100余万亩,居全国第一位。
九坝方竹。刘世平 摄

(二)“黔竹出山”拓市场。重点面向上海、川渝、广深等地宣传推介黔北大娄山方竹笋、赤水冬笋。鲜笋进入上海40个平台线上线下销售,2019年销量1000余吨,每斤单价从3-5元,提高到25-40元,助力笋农增收3000余万元。同时,全市建成冷库144.08万立方米,购置冷藏车373台,为销售鲜笋提供保鲜服务。

(三)竹下种养促增收。赤水市大力发展“竹山种药、竹下养鸡、竹水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在竹山种植金钗石斛9.22万亩、竹下年出栏乌骨鸡等家禽1040万羽、竹水养鱼2.4万亩,2020年竹下经济年产值25亿元,部分竹农种植竹林百余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桐梓县竹下种菌、种药、养禽基地达5万亩,3万名竹农依靠采笋、竹下种养,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34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二、竹食品、竹浆纸、竹加工并重,大力发展“竹工业”

(一)积极做优竹食品。以企业为主体改良竹笋加工技术,攻克干笋含硫、焦压保鲜和链条短、销售难等问题。桐梓县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年产清水笋、干笋、即食笋3000吨;国有资本组建遵义娄山产投集团,形成无硫笋干、水煮笋、即食笋、速冻笋年加工能力1万吨。赤水市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大力培育红赤水、黔源等笋产业企业,如红赤水公司年产值近3亿元,解决当地500名农民稳定就业。

(二)大力发展竹浆纸。赤水市有纸浆原料竹81.5万亩,蓄积量300万吨,年产竹浆80万吨。引进上海泰盛集团注资改制赤天化纸业,建成10万吨本色浆、7.5万吨原纸技改扩能项目,引进10家下游纸制品企业,形成原料竹、竹浆、原纸、成品纸“一条龙”竹加工产业链。2020年实现产值25亿元,下步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竹浆纸产业园。

(三)深入做好竹加工。赤水市有楠竹原料竹59.68万亩,每年可间伐1200万株。建成西南(赤水)竹家具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158家,其中竹材企业122家、配套企业36家,年产值达23亿元,有竹筷、竹地板、竹砧板、竹家具、竹建材、竹纤维制品、竹工艺品、竹活性炭等多元化产品,逐步形成完整竹加工产业链。同时,新蒲经开区生产的竹制品远销欧美。
竹编工艺品。

三、游竹、卖竹、食竹并推,大力发展“竹旅游”

(一)发展竹旅游。赤水市竹林面积占国土面积47.8%,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发展竹海、燕子岩等景区竹旅一体化,开发竹林绿色生态旅游景点30个,建成配套星级酒店14家,商务宾馆、民宿客栈648家,竹家乐150家,带动当地10万名农民就地吃上“旅游饭”。桐梓县利用百万亩方竹林,每年举办方竹生态旅游节打造竹园游,助力农户就地就近就业。
竹海泛舟。熊永红 摄

(二)传承竹工艺。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竹旅游商品,传承和弘扬竹编、竹雕、竹扇等非遗,推动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从事竹编手艺人有1000余名,竹工艺商户发展到130余家,建成竹编非遗展示中心、上海美院竹艺研培基地。如,非遗传承人杨昌芹成立竹艺发展公司,培育一批竹编工艺人,外贸订单60%以上,2020年产值达1200万元。

(三)打造竹笋宴。大力开发具有黔北特色的“全笋宴”,赤水市竹食品加工能力达5万吨,年产值5.5亿元,推出竹燕窝、筒筒笋等招牌餐饮,打造“游赤必吃”竹食品牌。桐梓县每年举办“大娄山方竹全笋宴”烹饪大赛,形成方竹笋坛子肉、脆皮笋尖、野山椒泡笋片等黔北方竹笋系列菜谱,增加竹笋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