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情戏,国产剧就不能好好讲故事了吗?
作为一个宣扬和强调女性价值的人,多年来,马伊琍似乎一直活在争议当中。
当初“且行且珍惜”选择原谅文章,离婚时又轻飘飘的“往后,各生欢喜”。马伊琍一直被视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之一,也是真正在“乘风破浪的姐姐”。
此前,一条“让那颗卵子成为它自己”的言论,再次把马伊琍推上热搜。
但回归演员身份,从早期的《还珠格格》《奋斗》《乔家大院》,到近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以及在电影《找到你》中颠覆形象的表演。
马伊琍的实力,有目共睹。所以她凭借《我的前半生》加冕“白玉兰视后”桂冠也称得上实至名归。
不过,“视后”也有表现差强人意,马失前蹄的时候。
在电视剧《旗袍美探》中,马伊琍以44岁年龄出演了一个嗲嗲的、与现实年龄有些差距的上海姑娘。
虽然看得出,马伊琍在用表演去克服年龄差问题,并且年龄从来不应当是评判一个女演员演技的标准。但此次马伊琍的表现,也确实看上去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旗袍美探》翻拍自经典澳剧《费雪小姐探案集》,原著讲述的是热情、聪慧的费雪小姐,作为女侦探在澳洲探案的故事。
原著作为豆瓣均在8分以上的优等悬疑剧,五星好评占比颇高。
然而,《旗袍美探》的翻拍表现,着实令人有些失望。
看五分钟就能猜到凶手,薄弱的推理环节,粗制滥造的疑似抠图画面,缺乏诚意的表现,“视后”马伊琍这次也被拉下水。
目前,《旗袍美探》豆瓣评分6.6。对比马伊琍此前作品,这个分数,再加上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有“滑铁卢”的走势。
而争论的关键点,除了是对马伊琍强行“扮嫩”和高伟光万年不变的演技上面,更多的则集中在剧情上。
不同于原著集中在“探案”上面,《旗袍美探》在类型定位上就框定成了“爱情”。
再看剧情简介,“由欣赏转为爱慕”,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欢喜冤家”的套路设定吗?
加之剧中男女主之间时不时迸发出的爱情苗头,作为主线的“悬疑和探案”内容,反倒被弱化。
当然,我们不能把电视剧口碑扑街,归咎到演员身上。剧本、导演、演员,方方面面的因素组合,才能决定一部剧的质量优劣。
不过,无论是现今沦入争议的《旗袍美探》,还是大热之后呈现高开低走的《以家人之名》。
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如今的国产剧,不论古装现代、穿越仙侠,尽管定位、设定不尽相同,却又都跳脱不开“爱情”元素。
好像没了爱情,国产剧就不会好好讲故事了。
如果说到“谈情说爱”,韩剧、日剧一定程度上是“鼻祖”。而国产剧近年来,也在“努力积极”跟上节奏。
霸道总裁、单身贵族、高冷男神等形象充斥在各种剧情中;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女神,在满足男人幻想的同时,也在时刻提醒广大女生们一个事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电视剧中的CP,满足了大部分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玛丽苏”爱情幻想。
“招不在新,好用就行”,广大编剧和导演,更是深谙此道。于是,“爱情”成了电视剧“万金油”,不管什么类型的剧,“爱情”总是能被插进去,掺和一脚。
纵观近年来的剧集,“年下恋”、“姐弟恋”,甚至是“爹味爱情”齐齐上场,成了炙手可热的title。
《小丈夫》中,杨牞钟情俞飞鸿;《下一站是幸福》中,宋茜和小12岁的宋威龙,谈了一场甜腻的“年下恋”。
而70后的陈建斌和90后的李一桐,在《爱我就别想太多》里,来了一次“爹味”十足的“忘年恋”。
奈何,不管演员咖位有多大,还是难躲过舆论风眼。
雷同的设定、乏善可陈的剧情、硬拉CP感,大家失望也是情理之中。
没有演员组不成的CP,只有剧本不敢写的爱情。爱情,之所以成为屡试不爽的slogan,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好拍又好卖。
爱情剧,不必像悬疑剧般,考虑过多逻辑关系;也不必如正统剧那样,借鉴历史典故。
爱情,存在于人之间。于是,观众的集中点只需要,或者说大部分落脚在“人”身上。换言之,我们不需要过多思考,也能看清其中关系和热闹。
观众买账了,就有票房、有收视、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国产剧仍有精品。只是瑕不掩瑜,制作精良的剧集,在一众一味沉迷打造爱情的国产剧中,被掩盖光芒。
越来越多的国产剧正在逐渐丧失真正“讲故事”的能力。长此以往,大家心生疑窦:除了爱情,国产剧的出路在哪里?
当程式化套路、桥段比比皆是,爱情终究也会变了味。
随着电视剧类型的丰富,仙侠剧、穿越剧、古装剧、职场剧、谍战剧、改编剧、翻拍剧等。不论是哪种,归根结底,围绕的核心大部分还是男女主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走向。
即便类型各不相同,但却又能“巧妙”发现不同中的相同。
近年来,职场剧大热,也让大家了解到不同职业人的行业情形。可随着剧情深入,职场精英们纷纷一脚迈进了爱情漩涡。
《翻译官》《谈判官》《精英律师》《完美关系》等大热剧,明明打着“职场剧”旗号,可到头来,依然落入男女主爱来爱去的老旧套路。
职场的严苛、竞争的残酷、奋斗的拼搏和行业的专业,通通在“爱情”因素的催化下,被消磨的所剩无几。
难道现代都市男女之间,唯有爱情,才能引得观众的观看吗?
更令人失望的是,相似的CP感,生出相似的爱情。演员越来越能感动自己,却少了共情于观众的能力。
想想曾经的《金婚》《结婚十年》《父母爱情》《鸡毛飞上天》等,大家会随着剧中演员的表现而被带入其中。
反观如今的部分国产剧,屏幕里的主人公爱的死去活来,荧幕外的观众看得一脸平静。
再加上电视剧的门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低。
为了捧红旗下艺人拍快剧,趁着明星刚火的关头,迅速搭上一两部剧。抱有诸如此类的目的产生的国产剧,不胜枚举。
炒炒CP、谈谈恋爱,就能快速获得热度和流量。这种做法产生的成本之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这种大众、通俗的桥段和设置,一方面在荼毒着观众的视觉享受,逼迫着大众在劣质剧中,不得不选出一些勉强看得过去的东西。久而久之,观众甚至要生出错觉,自认“不是国产剧的错,是这一届的观众太难带”。
另一方面,爱情元素的泛滥,使得现今的国产剧想要向其他方向延伸和发展受限。
首当其冲的便是演员们,想要存活,就不得不去适应市场的选择。
于是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电影咖们,开始纷纷“下凡”到电视剧圈子。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适应,迎来事业“第二春”。有些越想要好好“谈情说爱”的,反倒遭受爱情剧的反噬。
同为同系列仙侠剧,“姑父”赵又廷凭借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表现,不仅迎来人气的一波小高峰,同时,几乎完美的开拓了电视剧市场。
而对比之下,一向在电影圈有着卓越表现的张震,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窘态。“下凡”到电视剧《宸汐缘》,张震与倪妮虽演技依然在线,可口碑失利却也是有目共睹。
一部电视剧,就像是盖一座摩天大楼。地基稳了,楼才能安安全全、顺顺利利的盖完。而剧本,就是决定“大楼”能否顺利建起的地基。
当年,剧版《白鹿原》问世之后,掀起了收视狂潮。剧中众多“戏骨”们的精彩演绎,成了《白鹿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好剧本铺底,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出观众想看的东西。单单是《白鹿原》的剧本修改,就经过了五年时间。
放眼现在,跟风创作盛行。以前是“写什么,火什么”;现在倒成了“什么火,写什么”。编剧陷入瓶颈,无法奉献优质剧本内容,怎么办?剧情不够,爱情来凑!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产剧开始“专注”在浮于表面的情爱,至于如何再讲好故事,又如何通过剧集,传达深层含义的“任务”,被抛之脑后。
纵观现如今偶像化的爱情因素,似乎看到十几年日韩剧和台剧的影子。可惜,当我们还在为自己拍出甜腻爱恋的剧集时;后者们正在醒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人性、社会意义的探讨。
同为职场剧,韩剧《未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生活,以社会新鲜人的视角描绘职场人们的面貌。剧中的每句话,似乎都在映射着大家似曾相识的经历。
台剧近年也不乏精品出现,从《我们与恶的距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中,通过窥探人性不同面,让大家感知到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就连大热剧《想见你》同样主打“爱情”。
不必去深究和分析,豆瓣9.2的高评价,超过68%的人给出五星好评。仅凭此,就足以说明《想见你》把“爱情”拍成功了。
尽管,爱情以其广泛的受众和迎合大部分人的审美,一再成为电视剧中被博得头筹的元素。
而爱情本身,作为人类情感重要组成之一,将其表现出来,本也无可厚非。
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电视剧中出现的“爱情”,而是为了爱,而爱的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