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中国|匠心铸就传奇 担当谱写华章——访中国工匠大师 中国首席品酒师 酿酒师 调酒师申柏涛

在茅台镇终年不散的醉人酒香中,无数酿酒人默默守护着传承的技艺,沉淀着对文化的虔诚。申柏涛,正是这条路上尤为执着的那一个。自1998年踏入酒业,至今已近三十载。他与赤水河比邻而居,与窖池日夜为伴,把全部的心血与深沉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每一滴醇厚的酱香酒中。岁月流转,他不仅将酿酒、品酒、调酒的技艺磨砺至炉火纯青,更以科研为笔、以传承为墨,在白酒的长卷上,一笔一画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情篇章。从事业陷入低谷时的合作困境,到拜师名家之后的步履坚定;从面对酱酒技术难关时的潜心钻研,到推动酒文化不断升级的远见卓识;从悉心培育行业新人,到带领中国酱香飘向世界——申柏涛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着“匠心”的真谛,也映照出一位酒业人沉甸甸的责任与不变的担当。



初心不负赤水 匠心终成大道
申柏涛与白酒的缘分,始于一次不经意的命运转折。从粮食学校毕业后,他进入粮食局下属单位,原本与粮油贸易、植物蛋白加工打交道,生活与酒并无交集。直到单位因经营困难转型办酒厂,领导希望他挑起酒类业务的重担。面对这个从零开始的挑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脱产学习,毅然推开白酒世界的大门。
1998至1999年间,他奔走于四川宜宾、成都、泸州和贵州各地,如一块渴求知识的海绵,全身心沉浸于酿酒技艺的海洋中。愈是深入,愈是被深深吸引,心中也愈发生出对传统的敬畏——这份敬畏,最终化作他近三十年不曾动摇的初心。
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让他步履维艰。为了平衡学业与家庭,他一边摸索酒类经营的门道,一边为学习筹措资金。2016年,他与人合作投资酱酒,投入的120万元中有90万是借款。不料合伙人利欲熏心,把持账目与分红,最终他只得到一批积压的酒。家庭经济陷入绝境,他的精神也几近崩溃。
就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2019年,曙光终于降临。中国白酒泰斗吴晓萍在经过三四年的细致考察后,被他的品性和潜质所打动,决定收他为徒。在师父的悉心指点下,他重拾信心,立志要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工匠和师长。
带着这份期许,申柏涛静心回到茅台镇,重新投身于酱酒技术的钻研。他加入仁怀市酱香酒产业协会,受聘为酒厂首席调酒师,日复一日守在窖池旁,细心观察酒胚的细微变化,潜心研究大曲酱香酒生产工艺,深入探索中国白酒感官风味的奥秘。面对160多道工序,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打磨;为了准确把握七个轮次酒的风味差异,他不辞辛劳地细致品评。为了破解厂里酒中“腌菜味”的谜题,他反复试验,最终发现是三合土晾堂小坑中残留糟胚发霉所致;为了追求更卓越的酱酒口感,他设计了大量正交实验,每日调试样品,在万千可能中寻找那个最佳酒体设计方案。这份执着得近乎倔强的专注,让他的技艺日益精湛,也让他在行业内的声名日渐显赫。
如今,申柏涛已收获了行业内的诸多崇高荣誉:2024年荣获“中国首席品酒师”称号,2025年被评为“中国工匠大师”。他同时拥有国家一级酿酒师、一级品酒师、国家首批老酒高级鉴定师等专业资格,并担任仁怀市酱香酒产业协会专家组组长及多家酒厂的首席调酒师与品控师。他亲手勾调的恒成永老酱酒、咏和烧坊一号酱香铂金等五款产品,曾在2022年国际烈酒大奖赛中勇夺金奖,他本人更被盛赞为“金奖冠军调酒师”。2025年,由他倾心打造的“53°茅月奔月”酒,再次在IGC国际烈酒(香港)大赛中折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酱香酒的非凡品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他近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最好褒奖,更是他用一颗炽热的匠心精心培育出的硕果。



擎科技之利刃 守品质之长城
在申柏涛心中,真正的匠心从来不只是技艺的极致追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他清醒地看到,白酒行业虽承载千年文化,却也面临诸多挑战:市场酒精勾调酒泛滥、消费者对酱酒认知不清、古老工艺与现代需求出现断层。面对这些,他选择以科研为利刃,劈开技术迷雾;以科普为桥梁,传递品鉴真知;以自律为准绳,守护行业底线。
在科研道路上,申柏涛始终步履不停。他专注酱酒工艺和感官风味科学的研究,先后在《酿酒》《酿酒科技》等行业核心期刊发表《大曲酱香酒口感纯净度打分项目解析与改进建议》《酱酒腌菜味来源分析及处理方法》等十余篇论文,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他的研究揭示,茅台镇酱酒的不可复制,正源于当地1946种酿酒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每克酒醅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高达数十亿至千亿个,这些微小生命在不同工艺阶段形成独特生态,最终孕育出酱酒独一无二的风味印记。他更凝练提出“好酱酒六大标准”——安全放心、纯净自然、幽雅细腻、身心舒适、精神愉悦、健康养生,并首创优质大曲酱香酒口感“七度”评价体系,涵盖纯正度、干净度、柔和度等维度,为品质评判树立了清晰标尺。
面对行业积弊,他从不回避,始终以专业精神积极建言。当仁怀产区推进窖底改造时,他通过严谨研究指出,不锈钢窖底会改变微生物栖息环境,切断酒醅与大地的联结,导致珍贵的窖底香无法生成。这一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守护了传统酱酒的灵魂风味。对于部分酒厂采用塑料薄膜封窖的做法,他详细剖析其危害:薄膜会导致上层糟醅发酵不全甚至霉变,更可能引发塑化剂超标风险。他坚持呼吁回归传统的窖泥封窖工艺,用实际行动捍卫酿造的本真。
在第七届中国白酒科技大会上,申柏涛以“神秘酱香酒中的科技力量”为主题作报告,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酱酒与科技无关的刻板印象。他强调,茅台酒能成为世界蒸馏酒的品质标杆,离不开科技的全链条支撑——从红缨子高粱的科学选育,到赤水河生态的系统守护;从周恒刚、季克良等前辈总结的十大工艺精髓,到现代科技在制曲、贮存、勾调中的创新应用,科技始终是推动酱酒发展的隐形翅膀。他更分享了“香味极潮”理论,阐释酒体在口腔中“前缓、中挺、后缓落”的细腻风味变化;以及“酒香崩溃实验”,通过记录香气持续时间来判定酒质高下。这些创新理论为国际烈酒品鉴提供了全新视角,也让世界读懂了酱香白酒背后深藏的科技密码。
秉薪传之圣火 酿时代之新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句话始终铭刻在申柏涛的心头,成为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步入知天命之年,他已对物质无所萦怀,却始终放不下对白酒行业未来的深切关怀——不仅要让传统技艺有序传承,更要推动白酒文化与时俱进,让中国酱香飘进更多人的心里。
在技艺传承的路上,申柏涛倾注了满腔热忱。他发起成立茅台产区酒师俱乐部,汇聚二十余位一线总工、酿酒师与酒体设计师,通过研讨会、品评会等多种形式交流技艺,共同提升产区酒品质量。他走进仁怀市世袭酱香工艺传承培训学校、爽净职业学校等机构,担任考评员与讲师,也成为贵州省酒业协会“泰斗教育”及北京酒圣教育的特聘教师,累计培养学员上万人。2025年9月,一场庄重的收徒典礼上,新入门的弟子身着传统服饰行拜师礼,他以殷切的目光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将一生奉献给酱酒事业。他的教学不止于技艺的传授,更强调“守底线、做真酒”的信念,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好酒、健康饮酒,希望他们不再重蹈自己早年“识人不明”的覆辙。
在文化传播方面,申柏涛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白酒文化不应固守于“拼酒”“劝酒”的旧俗,而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为此,他在课程中增设“酒文化与当代生活”模块,教导学生根据商务宴请、家庭团聚或个人小酌等不同场景选酒,倡导“小酌怡情”的理性饮酒方式。他在个人头条号“酒虫鉴藏”中开设“申老师说酒”专栏,用通俗的语言科普“坤沙”与“碎沙”的区别、家庭存酒的方法等知识,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读懂酱酒。他还与酒厂携手研发“文化酱酒”,推出适合“文人雅集”的清雅低度酒,以及契合“家庭团圆”场景的柔和型酱酒,推动酒与人文场景的深度融合。
这份执着的背后,源于一次心灵的觉醒。尽管白酒行业存在种种问题,但若能坚持酿造真酒、传播真知,引导更多人“少喝酒、喝好酒”,便能让酒成为传递情感、慰藉心灵的桥梁。如今,他正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推动酒文化不断升级,使酱酒不仅是杯中之物,更成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助力中国酱香走向世界,让东方酿艺的深邃与浪漫被更多人领略。
从粮食局初出茅庐的“门外汉”,到享誉业界的“中国工匠大师”;从创业路上跌跌撞撞的探索者,到照亮行业前路的传承人,申柏涛用近三十年的光阴,深刻诠释了“匠心”与“责任”的重量。他犹如赤水河畔一株深深扎根的老藤,从传统土壤中汲取养分,又在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新枝。未来,当更多人举起一杯醇厚的酱香酒,品味其中蕴藏的幽雅与细腻时,或许会想起,曾有这样一位酿酒人,不仅为这一缕醇香倾注了半生心血,也为中国白酒的传承与发展,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