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我们的风筝向朝阳
中国传统风筝是风筝里的精髓,传统风筝好就好在有意思,但不是说别的风筝就没有意思,所谓意思是说传统风筝上具有民俗文化,不是放到天上去就可以了事了,而是从制做到放飞这一系列的程序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先说制做,风筝的骨架上有结构力学,画面上有工艺美术学,放飞当中有空气动力学,看天气放风筝这里还有气象学。再说美化,传统风筝的构图方法讲究装饰性效果,既然是画当然又涉及到了色彩学,风筝上的绘画讲究附有吉祥寓意,因此传统风筝上最为重要的地方是画面能讲故事,会讲故事当然就需要文化。
传统风筝讲究文化,所以平头百姓要想学做传统风筝,往往对于传统风筝上的讲究又是望而生畏,要是只会照猫画虎又觉得没有滋味,不下功夫学习吧又掌握不了精髓,做出一个四不像来还会让人笑话,所以玩传统风筝的人就越来越少。
别看玩传统风筝的人好像是粗手大脚,实际上是粗中有细,茶壶里煮元宵肚子里有数,说起风筝来个个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至今,依然有一群人痴心不改坚守着初衷,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努力耕耘,把中国传统风筝视为传家宝,但是又不固守旧物,他们一直在努力创新。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巾帼携手须眉老当益壮,却如三春牡丹吐蕊喷香,把中国的传统风筝锤炼的炉火纯青,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天都坚持放风筝,并且在各种风筝赛会上屡获金奖,从潍坊开始到全国各地的风筝会获得奖牌无数,要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不过分,要是把这几十年获得的奖牌都挂在脖子上,就如同将军的铠甲,迎着朝阳熠熠生辉。
一群热爱风筝文化的老头老太太们坚守着一方文化沃土,朝气蓬勃、乐此不疲,要问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道:“我们的风筝向朝阳,每天上午七点到十点,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