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台记忆》| 茅台酒厂包装机械的改进
39名员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41个酒窖、5个酒灶、5口甑子、年产75吨茅台酒,开启了茅台国营70年。
4万多员工、占地约1.6万亩、30个制酒车间、7个制曲车间、9000余个窖池、年产超过5.6万吨茅台酒,创造了茅台辉煌70年。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奋勇前行,七十年铸造辉煌。《我的茅台记忆》将带你走进茅台酒厂曾经的奋斗历程。
茅台酒的包装灌装,过去长期是用手工操作,工具是漏斗和提子(容量为500克)。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进为用木制的圆形车盘打酒,这种车盘分上下两层,可转动,上层按一定距离打孔安装若干漏斗,下层对照漏斗放置酒瓶,工人一边打酒一边转动,一边取瓶一边装瓶。这种办法劳动强度大、损耗大、成本高。
上世纪50年代,茅台酒包装场景
1979年初,厂领导去北京东郊葡萄酒厂参观,看到了射流灌装机装瓶,既省力又省酒,当即订购一台,灌装机为气动射流定量杯式(北京昌平酒厂友情制造)。
1979年8月,贵阳红星机床厂(后改名贵州环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半自动灌装机正式取代了车盘手工打酒,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术员、经营科长等多次来厂指导维修,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灌装线的更新改造,后来茅台酒厂又安装了红星机床厂新的灌装线和压盖机。
上世纪60年代,茅台酒包装灌装
洗瓶时,为了保证瓶内干净,包装工人采用电筒小灯泡人工照瓶的办法来检查瓶子。1975年9月,采用日光灯聚光照瓶,取代了手工小灯泡照瓶的传统方法,减少了返工。
1982年,由动力车间自行设计的皮带输送机投入包装生产使用,茅台酒包装有了自己的第一条生产作业线。过去包装用瓶洗好后,用专用竹筐、塑料篓倒置沥水,后来改用甩瓶机甩干,但甩瓶机高速转动,震动大,容易造成瓶嘴破损,瓶耗大,放瓶取瓶费劲。1983年,由包装车间自行设计的链式滴水输瓶机经厂部批准投入使用,取代了瓶耗高、劳动强度大的甩瓶机。
上世纪70年代,茅台酒包装质量检查
捆箱子也在改进,同年5月,包装车间首次使用重庆产液压式自动捆箱机,结束了手工捆箱的历史。
1990年底,2000吨/年产新包装车间修建动工。原包装车间最早是在赤水河边一车间的一幢两层木楼内。1993年2月,厂包装车间迁入茅园宾馆对面新址。3月21日,新包装车间正式投产。由于当时安装的是西安生产线,试生产失败,原因是该生产线不适应茅台酒包装实际。包装车间重新与贵阳红星机床厂、湖南长沙食品机械厂、江苏扬州洗瓶机厂等生产厂家联系和要求提供数据,提供单机由红星机床厂安装,新安装的生产线灌装能力由800瓶/小时提高到3000瓶/小时。压盖完全自动化。
1995年12月,包装第二条生产线安装投入使用。包装车间人员增加,规模扩大,1997年11月24日,包装三班成立。1997年1月,茅台酒有色酒包装班成立,后改为包装四班。
1999年1月,包装转料班成立。5月16日,山东省安丘耀宇机器厂生产的首台高精度定量灌装机投入使用,精度可控在±3%以内,极大地减小了酒的损耗。
2004年,包装车间克服困难,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的生产房内,包装出了7100吨茅台酒。
2004年12月,新生产区茅台酒新2万吨新包装车间投入生产,包装五班成立。
茅台酒包装年产量逐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包装量最高年50多吨,60年代90多吨,70年代200多吨,80年代800多吨,90年代3000多吨;2000年3970吨;2005年7908吨;2008年包装茅台酒10064吨……
现如今,茅台已发展为4万多员工、占地约1.6万亩、30个制酒车间、7个制曲车间、9000余个窖池、年产超过5.6万吨茅台酒的千亿级大型现代企业!
茅台酒厂全景
资料来源:《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茅台中国酒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