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阳”名称的由来

2023-12-11 20:53

贵阳市的位置在贵州省中部,为贵州省区形成起来的重要部分。根据现存史、志的记载,“贵州”这个名称出现较早,“贵阳”出现在“贵州”之后。“贵阳”作为府的称号,也在建立贵州省以后。

“贵阳”,因位于贵山的南面而得名。这一名称早见于1505年(明世宗弘治十八年)以前,因为弘治年间贵州提学副使宋庠删正的《贵州图经》中,就有“贵阳八景”的名称。1508年(明世宗正德三年),王阳明在贵州的诗文也多次叙及贵阳。足证“贵阳”这个地名是当时广大群众已经普遍使用的。它的历史根源当然更要久远,但那时的“贵阳”,还不是州郡的正式名称。

1568年(明穆宗隆庆二年),迁程番府入省城,第二年改为贵阳府,“贵阳”才成为省级机构的专名。明清的府制,大致和今专区有些相配,但辖区较小,治所设在省会的称为首府,府多数没有直属地。贵阳府有直辖的地方,又有属县。旧制县的治所同域的称为附郭县,治所设在省会所在地的称首县。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置新贵县;1608年(神宗万历三十六年),置贵定县。均是贵阳府属的附郭县,贵定县后来才迁到现在的遣定县城。清初,仍沿袭明朝的府、县制。

关于贵定县的设置,根据曹学《贵州名胜志》卷一记载:贵州军民府领二县,均附郭,一为新贵县,一为贵定县。并说,万历三十六年(1610年),贵州巡抚请划新贵县及定番州属地,设立一个新县。这时的宰相为叶向高,他是福清县人,认为当时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是三福相连,全国没有相比的。因此,拟定新县名为贵定县,成为贵州省、贵阳府、贵定县,以三贵制三福。朱翊钧(明神宗)同意他的取名,照准实行。这就说明,贵定原是附郭县,治所在省城贵阳。因贵定县治所在省会的时间不长,清代各志书都没有记载这一段历史。惟《明史·地理志》记贵定县东有铜鼓山、石门山,南有高连山、南门河、龙洞河。这些都是省会贵阳附近的山水,也就是因为贵定县曾经是附郭县,才这样记述。民国时修的《贵州通志·舆地志》认为,贵定县是侨寄省会,不是附郭,是未曾详考《贵州名胜志》。曹学全是福建省侯官县人,万历中进士,天启时曾任广西参议,可以说是亲身见闻,又与家乡有关,是比较有依据的。又考取名贵定县,恰在消灭了播州大土司杨氏以后,封建王朝似有夸耀贵州已经平定的意思。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分新贵县属的贵竹乡等地,添置贵筑县,仍同城,属贵阳府。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裁新贵县,只留贵筑县。1911年(清宣统三年),推翻了清王朝,废府留县,改贵筑县为贵阳县。1941年,改设贵阳市,辖城区和郊区,迁原贵阳县于花溪,又改名为贵筑县。

贵筑原称贵竹,有说贵筑就是贵州的转称。因为,“竹”和“州”字,北方读音相近。贵阳方言叫“曾竹”的马场为“曾周”马场,也是一证。《贵州名胜志》引《宋朝纪要》说:因鬼方林多贵(又写作笙)竹得名。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置贵竹长官司(土官)。明万历后,属新贵县。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分新贵县所辖原贵竹司等地,增设筑县(流官)。后来新贵县废,并辖其地,直到清末,治所均在省会贵阳。民国初年,省会设贵阳县,因迁贵筑县于息烽,当时息烽尚未设县,不久撤消。

关于新贵县的演变情况是,新贵县属贵阳府,系附郭县,原为贵竹长官司。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并合龙里卫、平伐长官司地,置新贵县,改贵竹司为贵竹乡,平伐司为平伐乡。知县设流官,县丞、注簿各一员,仍用土官。这是贵州省新置首县的第一个,所以取名“新贵”。新贵县的治所设在省会贵阳,辖地则在龙里卫一带。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将原龙里卫地区改为龙里县,所余地区后并入贵筑县。新贵县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撤消。

贵阳城的修建,过去志书依据明代白圭作的《钟鼓楼碑记》,说是开始于元代的顺元城。其实,元顺帝至正年间(约1349年前后),范汇来任宣慰司副使,著有《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叙述元兵初到贵阳的情况是:“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这里可以证明元以前“贵州”就是地方和土官机构驻地的名称,元朝才把它改为“顺元”。其次,元兵初到,就有城可以屯住。《安顺府志》说:“宋初,罗甸王主色攻矩州,堕其城。”似乎,城在宋以前就已有了。范汇距元初不远,所记比较可信。不过,以前城的规模一定比顺元城更为简陋、狭小,元朝为加强统治,才进行增筑。

元朝是在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在贵州设置都元帅府,因此,开始修筑顺元城的时间相隔不会很远。这时筑的,还是土城。顺元城北门即在今省府路与中华中路相接处。

1382年(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改土城为石城,东南西三面仍旧,把北门扩展到今喷水池一带。依山麓为址,周围九里七分,西、南面临河。有门五孔,东叫武胜,南叫朝京,西南(俗称次南)叫德化,西叫圣泉,北叫柔远。这就是贵阳的老城。

1620年(明熹宗天启元年),水西彝族首领安邦彦围域被打退,于1626年(天启六年)增筑北门外城,系土城。有门四孔,东叫小东(又叫新东),东北叫红边(因为这里是往红边的大道),北叫六广(可往六广),西叫威清(通往威清卫),这就是新城区。

以后的变迁情况是:1647年(清顺治四年),孙可望攻入贵阳,破坏了外城。1659年(顺治十六年),清兵占领贵阳后,重修内城,增高三尺为二丈上尺,改东门名昭文,南名迎恩,次南名广济,北名布德。此后,清康熙、雍正两王朝均有修茸。其中,在1672年(康熙十一年)修复了外城。1741年(乾隆六年),改筑外城为石城。这时正是清统治者进行改土归流,对贵州各族人民镇压最残酷的时期。嗣后常随时增修,尤其于道光、咸丰、同治三王朝中,贵州各族人民不堪压迫剥削,纷纷起义多次攻城,统治者对城墙更加保固。

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后,贵州军阀们还凭城作战。经各界多次呼吁,贵阳城墙才陆续拆除,残存的片断城墙和泥土,四处堆积如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才有计划地彻底拆除。现有些地方,还能隐约看出城的痕迹。

作者介绍:

柴晓莲(1898-1985),原名申荣,以字行,贵州贵阳人。师从乔星五、李祖峰、张黄浦等人学习文史,后又拜名儒杨恩元(字覃生)为师。自1919年起,参加了贵州当时省志的修撰。1930至1949年,全心致力于《贵州通志》的编纂,研究深度广度加大,做出很大贡献。其中之《人物志》《古迹志》均出其手,另搜寻得到《平黔纪略》《江辰六文集》等文献,校订考正,撰写跋文,编入《黔南丛书》印行。另参与编写《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一书,收入“京滇公路周览团”丛书。 60年代,应贵阳市政协邀,撰写成《贵阳市建置沿革概述》一文发表,是文成为贵阳乃至贵州新方志修撰的重要参考。柴晓莲亦工诗词,并有自己风格,其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常充溢诗词中,有《心远楼剩稿》诗集传世。195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