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医生 | 孩子半夜坐起、成人突然夜游?一文读懂不同人群的睡行症
“医生,我家孩子半夜自己穿衣服,喊他没反应,早上啥都不记得!”
“我昨晚居然无意识开了门,醒来吓出一身汗!”
在精神科门诊,儿童与成人的睡行症求助很常见。其实这不是“中邪”,而是可应对的睡眠障碍——睡行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梦游”。今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夏光源,将结合儿童与成人的不同特点,帮助大家分人群搞懂它、应对它。
夏光源解释,很多人觉得睡行症是“没睡够”“睡糊涂了”,可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属于非快速眼动睡眠觉醒障碍,简单讲就是大脑在睡眠时“工作分配出了问题”。我们正常的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大多时候在做梦)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睡眠,又分浅睡、深睡阶段)。深睡阶段是身体修复的关键期,这时候大脑活动减弱,肌肉放松,人很难被叫醒。而睡行症患者在深睡阶段(通常是入睡后1-3小时),大脑的运动中枢会提前“苏醒”,但负责意识、记忆和逻辑的皮层还在“呼呼大睡”。就像 “身体醒了,脑子没醒”,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无意识的行为。
为啥孩子容易出现睡行症?
5-12 岁是儿童睡行症的高发期,核心原因与 “神经系统发育” 相关:
1、孩子大脑尚未完全成熟,睡眠周期不稳定,深睡阶段(通常入睡后1-3 小时)容易出现“觉醒紊乱”——负责身体运动的中枢提前 “苏醒”,但管意识、记忆、逻辑的大脑皮层还在 “沉睡”,就像 “身体动了,脑子没跟上”,于是出现坐起发呆、摸玩具、整理衣服,甚至下床走路等无意识行为。
2、遗传也会推波助澜:若父母一方有过睡行症史,孩子患病风险比普通儿童高;若父母双方都有,风险会更高。这是因为基因可能影响大脑中调控睡眠的神经递质(如GABA)功能,让睡眠周期更易混乱。
家长该怎么保护孩子安全、减少发作?
1、优先做 “环境排雷”:孩子无意识时容易受伤,要彻底改造卧室安全环境——锁好门窗,高层家庭务必给窗户装防护栏;收走剪刀、玻璃罐等尖锐物品,拔掉闲置电器插头;楼梯口装防护门,地面铺防滑垫,避免跌倒或误碰危险物。
2、规律作息 “稳睡眠”:固定每天睡觉、起床时间(周末也别打乱),保证7-9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平板(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影响睡眠),不看恐怖动画片、不听紧张故事,可通过读绘本、听轻柔音乐帮孩子放松,减少深睡紊乱的可能。
3、别焦虑!多数会自愈: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成熟,睡行症大多会慢慢消失,成年后仍持续的比例极低,无需盲目给孩子用药或过度担忧。
三、成人睡行症:多是“外界诱因”引发的睡眠紊乱
成人为啥突然出现睡行症?
与儿童不同,成人睡行症极少是 “天生的”,几乎都和外界因素相关:
1、睡眠出问题:长期熬夜、倒班、失眠,会打乱睡眠周期,让深睡阶段容易 “失控”;
2、压力与情绪积压:焦虑、抑郁,或近期经历亲人离世、工作变动等重大生活事件,大脑在睡眠中仍处于 “轻度紧张” 状态,容易诱发睡行;
3、药物与酒精干扰:服用某些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或睡前大量饮酒,会破坏正常睡眠结构,增加睡行风险;
4、基础疾病 “触发”: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时突然暂停呼吸)、癫痫,或发烧时,也可能成为睡行症的 “导火索”。
成人该如何减少发作、预防危险?
1、先断“诱因”稳睡眠:缺觉就固定作息,保证每天7-9小时睡眠;压力大就白天抽 30 分钟做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释放压力;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试试深呼吸、冥想或听白噪音(海浪声、雨声),帮大脑从 “工作模式” 切换到 “休息模式”;若因药物、酒精引发,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
2、筑牢“安全防线”:和孩子一样要改造睡眠环境,尤其注意——会开车的人,睡前务必把车钥匙收在隐蔽处,避免半夜无意识开车;卧室里的尖锐物品、电器要收纳好,防止误操作或受伤。
3、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及时就医:若睡行每周发作好几次,严重影响白天精神;或发作时出现开窗、接触尖锐物品等危险行为;或成年后突然发病且找不到诱因,甚至伴随夜间尖叫、呼吸暂停、白天极度嗜睡,一定要及时去精神科就诊,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短期用药或接受专业干预。
四、儿童与成人都要避开的3个认知误区
误区 1:“梦游的人不能叫醒,会吓傻”
真相:叫醒不会 “吓傻”,但可能让对方短暂困惑、烦躁。孩子梦游时,可轻声引导(如 “我们回床上睡觉好不好”);成人若有危险行为,再轻轻唤醒,唤醒后简单解释 “你刚才在睡觉,现在回床继续睡”,减少对方恐慌。
误区 2:“梦游是装的,其实清醒”
真相:睡行时患者的脑电波处于深睡阶段,和清醒状态完全不同,是真实的睡眠状态,根本无法“装”出来,这也是医学诊断睡行症的重要依据。
误区 3:“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梦游”
真相:儿童睡行症多和神经系统发育相关,成人发作也可能是睡眠、药物、疾病导致,不一定是“心理问题”。即便与情绪相关,也属于“睡眠障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短期干预就能改善,无需过度联想“严重心理疾病”。
夏光源表示,儿童睡行症多是成长中的“小插曲”,护好安全、调作息就能等它自愈;成人睡行症多是外界诱因引发,断诱因、防危险是关键。无论孩子还是成人,若遇到频繁发作或危险行为,及时找正规医院精神科帮忙,科学应对就能守护好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