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只要安全可口、价格合适,就都是好菜
上一期聊到预制菜的事情,随着这周事件渐渐平息,热度也减下去了不少,先说我的立场,不反对预制菜,只要它安全可口、价格合适,并且实话实说。
但凡熟悉现在大商场运营情况,都不难理解,既不能有明火,而且还多为连锁经营,依靠所谓“中央厨房”提前备好,既能提高上菜速度,抢出效率来,还可以确保各家店的出品相对一致,我觉得,无可厚非。
贵阳就有那么几家本地连锁店,都属于这一类的经营模式,其中一家,还就在我家楼下的商场里。这么说吧,我基本上两三个月会惠顾一次,基本上都是那几道菜反复吃,但口味着实不赖,甚至烤制出来的脆皮鸡仍然有汁水,大概率是当天备的货。且价钱也在我能接受的范围,人均消费不过五六十元,人多些甚至还能把均消降下来些,起码我是不认为有任何问题。
我还有一对夫妇朋友,直接从事预制菜行业,他们的厂在北方,每年春节前,都会寄来一盒贺年,里边有肘子、猪脚、牛肉等等,妥善冷藏,在赏味期内吃掉,味道也很正。
而且,这是明明白白的预制菜,原材料、配料乃至制作日期等等,在包装上也都清清楚楚,绝不含糊,在我看来,也是很赞的产品,尤其是平时上班忙起来,晚上回家,来不及做饭,而且我还特别不愿意点外卖,索性开一袋加热后下饭,确实很便利。
去年年初,国家六个部位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了一个所谓“预制菜”的判断标准: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仔细读完,不难发现,预制菜所涉及的范围,相当之大。
据说,眼下的预制菜,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产业,某几家龙头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表现都相当优异,而这其中很大的一块预制菜“蛋糕”,其实瞄准的是外卖行业。但毋庸讳言的另外一个事实是,眼下的不少餐饮门店,也都广泛的在使用至少是一部分预制菜产品。此外,超市里乃至电商平台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原本我们买回去,就是看中了只需要简单加工甚至只是加热一下,就可以立马上桌。
总而言之,预制菜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不少人的预知。而且我必须承认,其中的确有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所以,说到底一定不是预制菜的错,要问我的看法,还是得打个比方来说。很多很多年前,发生过一起全球瞩目的“出轨”事件。不止一个人指出,这件事之所以差点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因为当事人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头一个,很容易理解,既然是已婚人士,品行有亏,在道德上肯定该受到谴责。而更严重的其实是第二个错,不认错还试图用各种手段掩饰错误,这是更恶劣的行径。
事情的大小或有不同,道理并无两样。有错认错,看似容易,行之不易。但我也得说,预制菜也好,预制菜行业也罢,确实不该为此扣上大帽子。至于具体的企业,不管他是不是还有情绪,至少也公开认错了,中国人有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观其后效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