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条 大 河~
黄河的建设与保护,对于内蒙古黄河文化记忆传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义重大。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范围包括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
内蒙古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因此造就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特点。
· 文明肇始 ·
大河浩荡,百折不回,
黄河流到哪里,就把黄河文化带到哪里。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灿若星河。这一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游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方式长期并存。过去,黄河航运联结着草原丝绸之路,商队经过集宁、河套、居延,通往中西亚、欧洲。
在内蒙古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力见证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窑遗址的发现,把内蒙古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到了50万到60万年以前;位于鄂尔多斯的萨拉乌苏遗址,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掀开了中国古人类考古的帷幕;内蒙古黄河流域千年关隘鸡鹿塞,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者。
鸡鹿塞
·黄河文化遗产在内蒙古·
内蒙古的黄河文化遗产
像散落的珍宝
奔腾不息的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九曲,在内蒙古留下了“几”字形的转弯,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自史前时代就成为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
✅文物
1️⃣鄂尔多斯市·鹰顶金冠饰(战国)
这件鹰顶金冠饰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由冠顶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主体为黄金制作,总量为1394克。冠顶为花瓣形半球体,傲立着一只雄鹰。体现了我国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的造型奇特,制作精湛,构思巧妙,是迄今所见的唯一一件,最完整的“胡冠”。
2️⃣呼和浩特市·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元)
这件元代香炉传承历代技艺,结合粗犷大气的审美风格,打破了高度“钧不盈尺”的旧框,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是现存最大最完整钧窑器物,为元代钧窑瓷器中的代表。
学界认为这是一件中原产外销瓷,而这件香炉的出土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在元代也是贸易繁荣的丰州。它见证了历史悠远的民族融合,也印证了文化的自信、开放与互鉴。
3️⃣包头市·“单于和亲”瓦当(汉)
这件“单于和亲”瓦当,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召湾村,铭记着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西汉末年,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待诏。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自请为婿,汉元帝决定从宫人中挑选一名才貌双全的宫女,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昭君出塞后,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
“单于和亲”瓦当反映了汉与匈奴的政治联姻,是当时颂扬和纪念汉与匈奴和亲的实物见证,记录了西汉同匈奴和睦相处的史实。
“城彼朔方”
“胡服骑射”
…...
黄河岸边留下了很多各民族的交往故事
秦汉时期
河套人家炊烟袅袅
魏晋时期
敕勒川上牧歌声声
隋唐以降、辽金元明清
多民族交融汇聚
留下了一段段各民族
交流、交往、交融的佳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型现代戏《花落花开》剧照
1️⃣二人台
二人台是北方主要地方戏曲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兼容蒙汉艺术特色,同时吸取我国北方民歌、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精髓,是北方农耕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见证、黄河文化与敕勒川文化孕育的艺术结晶。
革命历史剧《多松年》剧照
二人台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走西口”这一特殊缘起,依托悠久的敕勒川游牧文化,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味。
2️⃣武川莜面
大青山,古之阴山,是游牧和农耕的天然分界线。武川地处大青山北,被称为“后山”,扼守白道,连通蒙古高原与河套平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处。亚高原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的农业和饮食特色。
2009年,“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所谓“三生三熟”,就是说,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川的水土造就了莜面独特的口感,也成就了武川的莜面文化。
·黄河发展新步伐·
大河奔流,奋楫而进,
绘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内蒙古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共有8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
内蒙古黄河大峡谷
其中,新建项目6个:内蒙古黄河大峡谷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包头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改造项目、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艺术展演厅)建设项目、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包头黄河湿地公园(摄影/王茹)
改扩建项目2个:包头剪纸展示馆建设项目、包头市美岱召村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摄影/许兆超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中华文明的主干
生息在黄河之畔
就如河这条大河一样
涛声滚滚
源远流长
视频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一生总要走一次黄河
追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让我们跟随着黄河的身影
一起领略中华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