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收官!《在一起》的抗疫故事为啥让人又哭又笑?

中国新闻网 | 2020-10-12 09:34

不知不觉到了10月份,2020年的最后一个假期结束。人们告别探亲、旅游、度假的日子,开始忙碌的生活。

这一切似乎与往年没什么不同。然而回想几个月前武汉“封城”、多地小区封闭、各行各业暂停的场景,很多人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

尤其是看到电视剧《在一起》以艺术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形时,今昔对比,更觉恍若隔世。

《在一起》海报

最近,《在一起》也迎来收官,超过5万名网友在豆瓣上打下8.8的高分。

豆瓣截图

很多人从中得到安慰,为之感动泪目。不只因为主创们的呈现,还因为一个词——真实,有网友评价“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首先是人物真实,剧中人物的原型,那些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外卖员、志愿者、流调员、社区工作者们,他们的故事,赋予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力量。

《在一起》海报

《在一起》包括10个单元,讲述了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抗击疫情的故事。几乎每个单元的主人公都有原型人物存在,比如《生命的拐点》中江汉医院院长张汉清的原型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摆渡人》外卖员辜勇的原型是以网约车司机王利、快递员汪勇为代表的“摆渡人”;《我叫大连》中“大连”的原型是滞留武汉成为志愿者的蒋文强;《同行》中荣意的原型是骑行4天3夜回武汉返岗的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后湖分院医生甘如意……他们的事迹都通过媒体报道为大众所知,也在电视剧中得到还原。

资料图:张定宇。中新社发 柯皓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除此之外,《在一起》中很多人物的故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出处。《生命的拐点》中,周一围和张天爱饰演的一对医护夫妇,因为怕把病毒带给家人而吃住在车上。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金银潭医院医生涂盛锦和护士曹珊身上。他们的家在武汉南湖边,距离医院30公里,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不传染家人,他们曾在车上度过近40个夜晚。

资料图:张定宇。中新社发 柯皓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剧中吕中饰演的老太太坚持在医院守护儿子,现实中,也有一位90岁老母亲陪护患有新型肺炎的64岁儿子4天4夜,直到他进入隔离病房。

《在一起》剧照

还有集体剪头发的女护士、在方舱医院看书和跳广场舞的病人、为社区居民代买药品的“药袋哥”、转产做口罩的工厂老板、手持大刀扮关公封路的村民,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视频截图

一部好的作品在细节上也经得起考究,《在一起》中,很多细节能瞬间带我们回到风暴中心的武汉,最显而易见的是医护人员身上写着名字的防护服、脸上的压痕。由于隔离病区实行换班制,他们几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脱掉防护服后手套都在滴水,那时物资还紧缺,医务人员连哭都要忍住,因为怕浪费护目镜。

视频截图

真实有时也意味着残酷,《救护者》中,重症监护室里收尸袋已经成了常备物品,走廊里每天都有人去世。护士前脚要帮病人拿冻疮膏,东西还没拿来病人就突然没了。患者小朱跟医生比谁家孩子生下来重,孩子生下来了他却走了。

视频截图

人性的真实也在这里显露无疑,《在一起》没有模糊人们的恐慌和害怕,也没有美化那些犹豫、自私、顽固、无知和埋怨。

《生命的拐点》中,疫情发生后,大批的人都涌向医院,保安和保洁纷纷辞职。

《摆渡人》中,辜勇得知口罩、消毒用品紧缺后,第一想法也是囤了一箱物资。护士平小安受不了病人离世、同事被感染而崩溃,差点辞职放弃。

视频截图

《我叫大连》中,宋小强在隔离病区做保洁工作,一度也因害怕而逃离医院。

视频截图

《口罩》中,梅爱华最开始卖口罩也是出于商人的趋利本性,她的工厂濒临破产急需资金。

《在一起》剧照

但这些人性的弱点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付出,当小人物们克服自身的缺陷、挣脱尺寸之地的限制时,伟大才真正诞生。而这种不夸大的立体呈现,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勇敢的人才会得到更多掌声。

《在一起》大部分故事在叙述时,也尽量做到了克制。没有狗血剧情,没有无谓的戏剧冲突,没有过度的煽情。比如《救护者》重症监护室中的镜头,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有的只是一个接一个往下掉的心电图,以及一直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但无奈和悲痛却扑面而来。就如网友所说,有时候沉默的力量比嘶吼痛哭更来得深刻。

视频截图

当然,《在一起》也有不足之处。单元剧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但有时也显得剧情有些单薄。由于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导演和编剧,也使得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质量参差不齐。不过在短时间内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已实属不易。

也许它不能与纪录片比真实,也不能与电影比深度,但它以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场灾难。如果看的人能从中得到些安慰、感动或思考,也算是一件好事。

(记者 袁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