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两百多年精湛技艺传承的苗族银匠村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3-12-19 09:00

在贵州省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雷公坪脚下的雷公县西江镇有个叫“控拜”的苗族银匠村。他们传承苗族银饰技艺,制作了大量的银饰品,使传统的银饰锻制技艺在高山深谷之间得以传承发展。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金属饰品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制作精湛,堪称一绝。2006 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文化部首批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苗族银饰的产生与发展,在初期铜饰品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明代发端和清代的普及几个阶段,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随着苗族村寨历史的演变,苗族银饰技艺也从中得以延续传承,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族技艺规范、传承模式,从而确定了苗族银饰独特的风格特征。尤其目前民族风饰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其品种式样也有不断地创新,由此银饰品从传统样式到原创设计,从材料品质到制作工艺,从银匠手工制作到模具批量生产,从私人定制到门市经销,从大师级品牌认同到大众化技术消费,银饰制品的产业链已经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有人说雷山控拜村的银匠制作银饰到目前已经是祖传第六代,也有人说是第九代。因苗族无文字,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苗族佩戴银饰有文字记载是明朝汉人所为,并且从苗族先民居住的版图里可以了解到,湖北的富禄山和湖南麻阳、辰溪的大型铜矿,当时冶炼水平相当发达,后来迁至贵州后,榕江八开、雷山的永乐也有银矿记载。因此,苗族佩戴铜饰要比佩戴银饰早。铜饰制作与银饰工艺大体相仿,会铜饰工艺匠人,在制作银饰品时难度不大。现在生活在六枝梭嘎乡的苗族至今仍佩戴红铜饰品。

雷山控拜村的银匠大部分为流动银匠,他们传承银饰技艺,除了父传子,子传孙外,还传给女婿、亲友或朋友。他们农忙时在家干农活,农闲时外出走乡串寨锻制银饰,为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汉族加工银饰,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技艺,如汉族的菩萨、麒麟送子、狮子、汉龙等。当他们回来家里干农活时,经常交流银饰制作技艺经验,银匠的技艺水平普遍都很高,在外乡制作银饰时,都能独立解决难题。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千。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控拜苗族银饰手艺人  刘埙琦

雷山控拜银匠村的学徒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跟着师傅走乡串寨,开始只干一般的杂活,如拉风箱、传递工具等。工价一般归师傅,徒弟只得吃饭和零花钱,三年以后徒弟出师,可独立自行谋生。银匠一般文化不高,大部分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少数是高中生,老银匠几乎全是文盲。但到了 20 世纪80年代,控拜银匠中的青年一代,大部分是初中、高中文化,他们对现代信息、外来文化和市场较为敏感,他们制作了大量仿银饰品,在国内外市场影响较大,从而也获得了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雷山控拜银匠为社会制作了大量的银饰品,传承了苗族银饰文化中的造型艺术,尤其是传统的银饰锻制技艺在这高山深谷之间得以传承发展,实在是难能可贵。

资料来源:戴荭、杨光宾 编著《苗族银饰》

文中图片由雷山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展示贵州生态文明

宣传贵州乡村振兴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声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