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贵州 | 丹寨非遗周超全打卡攻略来啦!宝藏展演一网打尽~

卫视中心网络视频产品部 | 2025-09-12 15:47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即将盛大启幕!非遗展演荟萃全国精华,即将鸣锣开演!广阔天地,集四海匠心,演绎中华文明流转;绝技绝艺,绽八方风采,辉映非遗璀璨华光。这不仅是一场全国非遗精粹的交流盛会,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璀璨窗口!

家人们,你们绝对想象不到
一个贵州的小县城——丹寨
马上就要华丽变身
成为全国非遗的潮玩聚集地了!

这次,全国最顶的非遗绝活都来了!
安塞腰鼓、广东英歌舞、白族扎染等
都相聚在贵州丹寨
这场文化狂欢真的太上头!

去年在丹寨"结婚"的球球要回来啦
今年趁着非遗盛会要来"回门"了
锦鸡舞跳起来、苗歌唱起来、蜡染画起来
3、2、1!Get on the cart~

贵州文旅推荐官明超
向大家发出盛情邀请:
九月非遗盛会即将开启
这一次,你我都是非遗守护人
我们一起走近它、见证它!

这次都有哪些精彩的非遗展演?小Hi都为你整理好啦!快来看↓↓↓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安塞腰鼓也称之为胜利腰鼓,欢庆腰鼓,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表演可粗犷豪放,也可细腻优雅,具有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受到了广泛赞誉。

英歌舞

普宁英歌有快板、中板、慢板三种表演风格,泥沟英歌属于中板风格;普宁英歌还有单槌和双槌的表演形式,泥沟英歌属于后者。泥沟英歌表演舞动时,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跨步大。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环套环,圈套圈,层层交织,队队相应,有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盛世雄风,斯舞莫属!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陕北民歌中方言与特殊唱腔, 运用浓重的陕北方言演唱,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和独特的地方词汇。唱法中常运用“滑音”、“颤音”、“直音”等技巧,尤其是句尾悠长的高音,极具感染力。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劳动、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声音活化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发源于排调镇境内,表演舞蹈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起跳,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上世纪80年代,黔东南州歌舞团将取材于丹寨的锦鸡舞整理后,参与国家民族民间艺术团出访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表演,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赞扬。2006年,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在长期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内容广泛,有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仪式歌、陶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是研究和了解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的重要史料与"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仡佬族傩戏

傩戏,饱含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傩戏集歌、舞、剧、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以神秘的仪式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傩戏逐渐成为了道真仡佬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隆里花脸龙

隆里花脸龙是明代屯军时由隆里先民带入隆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隆里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花脸龙所画的脸谱及表演内容、表演形式都十分独特,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脸龙表演成了隆里人的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龙者达几百人,观众上万人,场面恢弘壮观。2005年,隆里花脸龙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布依族八音坐唱

黔西南州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活化石”与“天籁之音”,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宫廷雅乐,元明时期融入布依族农耕文化与民俗元素,形成以丝竹乐器为主的独特说唱形式。表演以牛骨胡、葫芦琴、月琴等八种传统乐器围圈轮奏,伴以布依语演唱,内容涵盖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与农事节庆。从田间地头到高校讲堂,从村寨戏台到国际银幕,八音坐唱始终以灵动的旋律,诉说着布依族千年不变的生命韵律。布依族八音坐唱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尔(蒙古族弓弦乐)

潮尔,是蒙古族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其音色低沉浑厚、柔和悠远。潮尔琴制作用料讲究,琴箱多以皮革蒙面,琴弦与弓弦均采用马尾。演奏时,演奏者以指肚按弦,双弦拉响可产生持续的低声部泛音,形成独特的和声效果,技法丰富,包含揉弦、压弦、打弦等。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活态见证,承载着草原民族的情感与记忆。2014年,潮尔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思州战鼓

思州战鼓,又叫“夜郎战鼓”,是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群体性、多元性打击乐,因战国时期夜郎军队用于指挥军队、鼓舞士气而得名,是该地区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创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精神铸造价值,和振奋人心、增进友谊、凝聚力量的效果,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场还有更多“好看、好听”的非遗展演等您来打卡,9月16日让我们丹寨见!

刷新多彩生活
解锁最嗨贵州
更多热点趣事
欢迎关注“Hi贵州”

撰稿:刘静茹
部分信息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