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床——中国古代雪车雪橇

新华网客户端 | 2022-04-13 12:45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有一类运动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和惊险刺激的形式给大家留下了鲜明的印象,那就是雪车雪橇类项目。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生产生活中,早就出现了与赛场上的雪车雪橇相似的身影。这就是本期向大家介绍的古代冰床。

冰床早在宋代便已出现,时人多称之为凌床。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北部边境的雄州、霸州一带,每到冬季,人们在冰上多使用人力拖拽的凌床。凌床既可用来运载芦苇、蒲草等货物,也可载人,是一种非常方便实用的运输工具。

明代,人们多将冰床称为拖床,有时也用胡床代指。在我国早期,“床”字既可指卧具,也可指坐具,胡床本身其实相当于马扎,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明 黄花梨如意云头纹交椅,宋代及后世流行的交椅即在胡床的基础上增加靠背、椅圈和扶手而成

据明代《酌中志》记载,在北京“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藳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这里的“交床”是胡床的别称,此处也代指拖床,当时的拖床是在木板上安放胡床或草席制成的。

三种御用冰床,清 钱维城 《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卷》(局部)

明代的拖床不仅在民间使用,于宫廷中也十分流行。嘉靖时,皇太子自宫中去西苑拜见皇帝,便是乘坐拖床“绝冰河而过”。当时的阁臣夏言也曾留下“玉树琼楼照眼明,胡床稳坐度层冰”的诗句。由于受到官民一致喜爱,拉拖床在明代也成了京师贫民养家糊口的手段之一,皇城内外,凡有冰处,都少不了他们拉拖床的身影。

到了清代,冰床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京津一带更是广为普及。这时的冰床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以木作床,下镶钢条”,在木板的底部镶嵌了钢条或铁条,进一步减少了摩擦力,便于在冰上滑行,这和现代冬季奥运会中使用的雪橇类器械更为相像。雪车和雪橇是冬奥会比赛的两个大项。它们的规则相似、赛道重叠,使用的器材不仅底部带有滑刀,更应用了合金、碳纤维等高科技材料,赋予了雪车雪橇以更高速度飞驰的能力。

近代北京的冰床、冬奥会钢架雪车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清代留下的关于冰床的记载十分丰富,《燕京岁时记》中曾描绘民间所用冰床“长约五尺,宽约三尺,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更有好事者将数架冰床结连一处,置美酒佳肴于其上,欢饮高歌、往来如飞、惬意非常。冬奥会中使用的雪车与冰床十分相似,只是更为修长,冬奥赛场上有单人、双人、四人的雪车项目。

清 《十二月月令图》(局部)、冬奥会雪车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清代皇帝使用的冰床则更为豪华,从前几期介绍过的《冰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所用冰床的形制装饰。这架御用冰床下部呈船形,上部以黄缎为幄,仿佛轿式,上支顶盖,飞檐翘角,内部铺柔软而保暖的垫子,上放檀木坐塌,再垫以貂皮坐褥。御用冰床防寒保暖、装饰华丽,但也笨重难行,拖动时需多人牵挽。

清 张为邦、姚文瀚《冰嬉图》(局部)

古代冰床的行驶不仅依靠人力牵引,也可用篙撑驶,驾驶冰床的人立在床尾,用竹篙一点,便可激行二三丈。除了使用人力,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还有借助畜力拖行冰床的历史。清代涉及民族考察的书籍《皇清职贡图》中说到,我国北方的赫哲族,“冬月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书中所配插图清晰地描绘了赫哲族人用狗拉冰床的情景。除驾犬外,古时还留下了驾马、驾鹿驱动冰床的记载,清代还有名为“使狗鄂伦春”“使鹿鄂伦春”的部族。

清 傅恒、董诰等《皇清职贡图》中赫哲插图

无论使用人力还是畜力,坐冰床都给了古人飞驰一般的快感。他们认为乘坐冰床比驾马乘车更为迅捷,在皎洁的冰雪场景中疾行宛如腾云驾雾,极富情趣,用犬马牵引更可日行三四百里,在古代可谓是非常快速的交通方式。尽管时代变迁,在冰上滑行的速度和快感始终如一,冬奥会中的雪车雪橇项目也有着速度之王的美誉,尤其雪车项目的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被称为冬奥F1。

清 《十二月月令图》(局部)

冰床因其独特的魅力自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清代,坐冰床甚至作为一项惯常的民俗活动被划入表示每年不同月份时令和行事的月令当中,成为《十二月月令图》中十二月图的组成部分。今天的冰床历经时代变化和东西方交流,以冰车、雪橇、雪车等种种新的形式继续焕发着无穷魅力。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故宫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