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有多彩?丨动静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宝藏。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从服饰之彩、建筑之彩、歌舞之彩三个维度来阐释贵州民族文化有多彩。
服饰之彩:穿在身上的千年史诗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千年史诗”,以针为笔、线为墨、布为纸,将族群历史、自然哲学与生命信仰编织成可触摸的多彩民族文化库——堪称手工锻造极致的苗族银饰锻造,雷山县控拜村银匠以发丝般银丝编织“百鸟衣”上的立体凤鸟,独创“空心拉丝”技法,使银饰轻盈灵动,银光中跃动着“蝴蝶妈妈”创世神话;用植物演绎魔法的布依族蜡染,彰显古老智慧的侗族亮布,以及构成视觉密码体系的台江施洞苗绣和三都水族马尾绣等。
这跨越千年的服饰之彩,既是美学奇迹,但更多蕴含的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以创造性转化对抗文化消亡的生命智慧——每一根银丝都在续写创世神话,每道冰纹都在讲述喀斯特密码,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展柜回归日常生活的鲜活场域。
建筑之彩:长在山间的生态美学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是镌刻在喀斯特地貌上的生态美学,以木石为语汇、山势为韵脚,将生存智慧与喀斯特地貌完美融合为立体生态。
从苗岭腹地的干栏式吊脚楼,到侗乡水畔的鼓楼群,这些建筑既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族群精神的物化,在层叠的屋檐与交错的梁柱间,演绎着山地民族与大自然对话的千年智慧。
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苗族吊脚楼。千栋木质干栏式建筑沿山势层叠而上,底层架空形成防潮防兽的“悬浮地基”,中层人居空间以火塘为中心凝聚家族温度,顶层粮仓通过竹编通风系统实现自然保鲜。三重空间划分暗合“天、地、人”的自然规律秩序,将苗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凝固为可触摸的建筑哲学。
榫卯间的中式美学——侗族建筑群。以气势恢宏的鼓楼为中心,周边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河溪上的风雨桥,村边凉亭、山林溪河相互辉映着,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村寨奇景。其中,彩绘的“双龙戏珠”壁画与耕织图景在桥廊延展,成为流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木石共存的建筑美学——布依族石板房,在贵州安顺地区特别是镇宁、关岭一带,因当地盛产青石,布依族人就地取材,以木为架、石块为墙、石片为瓦,除了柱、梁、椽等构件,整个建筑的屋基、墙体、屋面均由石材垒砌,是布依族人将“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传统生态观融入建筑的杰作。高荡村也因为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浓厚的地域特色,被誉为藏于深山的“石头王国”。
高荡村 杨舰 摄
时至今日,这些少数民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越遮风避雨的原始功能,鼓楼顶端的葫芦宝顶隐喻生命繁衍,吊脚楼的牛角造型呼应农耕信仰,石板房院落传承着自然的极致美学。
徐宏宇摄
当西江苗寨通过“以住代保”模式将吊脚楼转化为活态民族文化空间,当侗族生态博物馆用数字技术记录鼓楼建造技艺,传统建筑正在现代技术中实现基因重组。这些生长在山脊线上的生态建筑美学也在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古老智慧成为滋养当代的源头活水,而非封存在图纸中的建筑标本。
芦笙节 卢庆文 摄
歌舞之彩:流淌在血液里的生命律动
贵州少数民族歌舞文化是镌刻在血脉中的生命律动,以喉嗓为器、肢体为墨,在山谷回响与篝火明灭间书写着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
从苗岭腹地的木鼓震颤到侗寨鼓楼的大歌回旋,这些歌舞不仅是情感的传递,更是民族文化的动态诠释——在舞步的腾挪与音律的起伏间,历史记忆、自然哲思与信仰体系交织成流动的文化基因库。
这里山水灵秀、服饰千面、民俗多样,18个世居民族孕育着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苗、布依、侗、彝族等少数民族歌舞文化最具代表性,其中,苗族歌舞主要有飞歌、古歌、酒歌、游方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等类型;布依族歌舞主要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古歌、织布舞、铜鼓刷把舞、龙灯舞等类型;侗族歌舞主要有侗族大歌、琵琶歌、河歌、山歌、酒歌、芦笙舞、多耶等歌舞;彝族歌舞则有曲谷、婚俗歌、古歌、洒叉、咪谷、花鼓舞、左脚舞等歌舞。多彩多姿的民族歌舞不仅滋养自己,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
这些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的价值早已超越艺术范畴,反排木鼓舞的九槌鼓点暗合苗族古历法周期,侗族大歌的声部配置对应着稻田生态位,八音坐唱的器乐组合则隐喻天地八方。
当纽约现代舞者将木鼓舞的“拧身甩胯”改编为当代舞蹈语汇,当侗族童声合唱通过声纹分析技术破译古歌中的生态智慧,传统歌舞正以新的方式与现代文明对话。这印证着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命哲学,文化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让古老律动在当下语境中持续生长——正如雷公山上的锦鸡永远在黎明时振翅,每个舞步都在重写历史,每段旋律都在预言未来。
魏浩然 摄
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同一幅三维立体的画卷,在服饰、建筑与歌舞中绽放着独特魅力,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当代文化创新的灵感源泉。立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彩民族文化的优势,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讲好多彩贵州故事。
(作者:杨斌,贵州商学院讲师,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博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动静智库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