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中国心 情系百姓家 ——《百姓关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系列报道阅评

2025-11-25 17:16

2025年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成为贵州交通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双重里程碑。作为深耕本土二十年的民生新闻标杆,《百姓关注》以“主流媒体,百姓情怀”为内核,围绕这座“横竖指标均居世界前列”的超级工程,推出大桥建设系列报道。从建设攻坚到通车盛典,从技术解密到民生赋能,报道既以精准的节点把控、多元的内容维度,展现了世界级工程的建设实力,又传递了扎根乡土的民生温度,为地方媒体重大工程报道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样本。

一、锚定关键节点,构建全周期闭环

系列报道以时间为轴,精准捕捉大桥建设与运营的标志性节点,形成脉络清晰的传播轨迹,让观众完整见证工程从“攻坚突破”到“正式投用”的全过程。

在建设攻坚阶段,栏目通过《定了!就在本周日》等报道,聚焦工程难点与技术突破:自2022年初开工以来,建设团队直面“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的天然阻隔,依托“北斗”系统辅助施工,整合无人机勘探、BIM建模、智能监测、超高强度材料应用等技术与新工艺,在600米高空实现“穿针引线”式作业,以毫米级施工精度攻克天堑。

9月24日贵州省政府官宣通车消息后,栏目迅速联动多平台响应:官方新媒体矩阵以博主“谢哥来了”的无人机视角为切入点,用直播具象化呈现大桥建设全貌;“百姓关注”手机APP则实时跟进荷载试验、通车筹备等关键环节,实现信息“无缝衔接”。通车当日,栏目更开启90分钟全程直播,通过多机位切换,覆盖桥面剪彩、首车通行、桥塔观光平台、桥下民宿街等场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盛典氛围。这种“攻坚期跟踪+官宣期聚焦+通车期直播”的全周期叙事,最大化释放了新闻价值。

二、深挖多维价值,解构超级工程的内涵

系列报道跳出“工程纪实”的单一框架,从技术、民生、产业三个维度深挖大桥价值,让超级工程的内涵更立体丰满。凸显技术创新的“中国方案”。围绕“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定位,栏目在《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等报道中,引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张胤的表述:“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等先进技术,获授权专利21项,多项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清晰展现工程对全球山区桥梁建设的借鉴意义。

锚定民生福祉的核心落点。栏目以官方数据为支撑,具象化诠释大桥的民生价值:针对“桥旅融合3.0”新范式,通过探营207米高空电梯、1411米极限跑道,报道“云端咖啡体验”“地质文化馆探秘”等场景,直观呈现“交通+旅游”对沿线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解读大桥“串联黄果树、万峰林”的区域协同效应,让“一桥串联黄金旅游带”的价值可感可知。

释放产业发展的倍数效应。报道中,张胤提到“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沿线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并以“桥下花江村民宿预订火爆”为例,将抽象的“桥旅经济”转化为村民可获得的实在收益,让大桥超越交通设施属性,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三、坚守民生初心,彰显地方媒体担当

系列报道始终贯穿《百姓关注》二十年不变的民生情怀,以“小切口见大主题”的方式,实现“政策解读”与“情感共鸣”的统一,彰显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报道没有陷入对大桥工程数据的堆砌,而是将镜头对准“桥上”与“桥下”的父子,用他们的使命交替与故事延续,串联起两代人的奋斗。这种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有了情感附着,观众能从父子对桥的不同情感联结中,读懂基建人背后的坚守与传承,既关注到大桥通车的“大事件”,也看到了事件背后“小人物”的梦想,完美契合《百姓关注》“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的定位。同时,报道借一座桥的建设,折射出贵州“闯新路”的发展脉络。父子两代人在大桥建设中的不同参与方式,既是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是贵州基建事业不断突破的缩影。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地域发展紧密结合的呈现,让报道超越了单纯的人物故事,兼具了时代感与地域特色,既引发百姓情感共鸣,也让观众对贵州的发展有了更具象的感知。

在报道视角上,栏目既聚焦“世界第一”的宏大叙事,又关注“微小个体”的生存图景——通过大桥建设历程,串联起贵州从“地无三尺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发展变迁,让观众在工程奇迹中感受时代进步;通过解读“桥旅融合3.0”,阐释贵州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战略意义,增强公众对地方发展的自信。这种报道方式既落实了宣传任务,又契合了百姓对发展成果的情感期待。

《百姓关注》的花江峡谷大桥系列报道,以精准的节点把控构建叙事框架,以三维视角深挖工程价值,以融媒体形态拓展传播边界,以民生情怀锚定报道初心。它不仅记录了一座大桥的诞生,更通过这座桥,展现了中国基建的创新力、贵州发展的加速度与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让“世界第一高桥”既有硬核实力,又有温暖底色。作为地方民生新闻的标杆,该系列报道证明:重大工程报道不必局限于“宏大叙事”,唯有扎根本土、心系百姓,将技术细节转化为生活感知,将发展成就融入个体故事,才能让超级工程真正走进百姓心中。

(作者:赵屿 潘健强 娄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