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的吉剧与二人转究竟有怎样的渊源?丨声音里的中国
2016年12月19日晚,吉林四平艺术剧院排演的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闪亮登场。舞台上,莎士比亚的宫廷剧变成了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样式,雅俗共赏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编剧吴东光长年从事吉剧的创作工作,他说,吉剧其实是由“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二人转演变而来的。
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吴东光:1958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提出,各个省都要有自己的戏剧,吉林省就成立了一个“吉剧团”。吉剧团以二人转为母体,二人转的音乐、唱腔,以及它的一些道具,扇子、手绢等模式都借用到了吉剧中来。但是吉剧和二人转还有根本的区别,二人转是曲,吉剧是戏剧,就是板腔体和小曲的区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柴运鸿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是全国唯一官方认定的“中国二人转之乡”,至今发展传承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柴运鸿长年在四平市叶赫娜拉城工作,并致力于满族文化研究。他说,二人转中“九腔十八调”之一的“神调”,正是来源于满族文化中的“萨满神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柴运鸿:满族及其先民,每逢大的军事活动、生产活动,包括过年过节,他们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参与祭祀活动的人非常多,由“萨满”主持,他们唱的“神调”就是今天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神调”。
四平叶赫那拉族(清朝三代皇后故里)
四平市叶赫满族镇是清初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又是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的祖籍地,所以有“皇后故里,凤起之地”的美誉。满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很多满族语言也沿袭至今,并潜移默化地带入今天的四平话中。
四平叶赫那拉故里
柴运鸿:东北的很多地名,就是由满族语言音译过来的,比如说“哈尔滨”就是满族语言,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叶赫”就是河边的太阳。生活用语方面,满族人把“膝盖”叫“波棱盖”。还有特定的语言,我们传统的食品“沙琪玛”,是满族传统的糕点,这是专有名词。满族语言中“胡同”“旗袍”等特定的词汇,已经成为现代公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平叶赫那拉古城
四平话属于东北官话,方言中有大量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色词汇,其中一些词汇就来源于满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比如,四平话管客人叫“且”,讨厌叫“咯硬”,暖和叫“脑乎”,故意的叫“劲引的”,长得不好看叫“磕碜”。
四平城市风光
四平话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然而,在看似滑稽俏皮的语言背后也饱藏着东北人历尽沧桑依然能苦中作乐的豁达和爽朗,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无处不在,经过二人转的放大更加广为流传。
四平二人转《皇帝的新衣》四平市民间艺术团演出剧照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舞台上,还是在休闲广场,总少不了二人转的身影,而热情开朗的四平人,也大都能唱上几句。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在有滋有味的乡音中,人们尽情唱出英雄之城的底蕴,唱出东北人火一般的热情,以及对家乡无限的热爱。
四平城市风光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韩雪 吴爽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廉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