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蓝莓产业开启品质升级行动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5-08-28 20:05

2025年8月26日,2025年蓝莓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一届贵州设施蓝莓技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蓝莓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人士齐聚一堂,围绕蓝莓产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推动“贵州蓝莓”成为高品质代名词。

贵州依托“酸壤净土、光热水同季”的生态优势,全省蓝莓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其中黔东南州18万亩,已形成种植、包装贮运、加工、营销及流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加工产品涵盖鲜果、果汁、酒类、干果等。麻江蓝莓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花青素含量超国内外平原产区15%,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原一级巡视员向青云指出,贵州蓝莓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阶段。针对山地蓝莓单产低、品质不优、损耗高等问题,设施栽培成为关键引擎,智能温室栽培与露地栽培搭配,可实现周年供应,错峰溢价30%;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可节水节肥50%,亩均效益有望突破3万元。她强调,发展设施栽培需兼顾生态保护,尤其是土壤和地下水保护,要严守长江、珠江上游水源地生态红线。

贵州省植物园副主任王瑶回顾了贵州蓝莓科研团队25年历程,在聂飞研究员的带领下,勇于创新,科技支撑贵州蓝莓产业从无到有,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近70个县市200多万群众受益。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也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基因育种、智慧栽培、精深加工等技术体系,助力农户增收与产业提质。

贵州蓝莓首席专家、贵州科学院研究员聂飞分析,中国已成为全球蓝莓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中国蓝莓种植面积占全球25%,贵州蓝莓产业规模虽然位居全国首位,但产量是云南领先。他表示,贵州蓝莓具有生产成本低、政策与生态双驱动、人才技术保障等优势,以加工类蓝莓为重点,未来产业将转向“品质+科技+产业链”三维升级,加工产值预计到2035年达50亿元以上,并推动三产融合,打造康养、文旅新业态。 

贵州医科大学教授祝娟娟分享了麻江蓝莓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指出其花青素具有改善焦虑、预防冠心病、提高免疫功能等多重健康功益。上海永通生态工程副总经理张怀军则介绍了设施蓝莓营养液配制、水质管理及灌溉策略等技术要点。

北京慧农信息咨询总经理王明媚预测,全球蓝莓市场规模2030年将突破180亿美元,中国电商渠道占比超35%,冷链物流推动下沉市场渗透。

下午的学术交流中,国家体系蓝莓贵阳试验站站长、贵州省植物园研究员文光琴介绍,根据贵州气候特点,应主推“灿烂”“园蓝”等兔眼品种和“法新”“莱克西”等高丛品种,其抗旱性强、产量高,适宜露地及设施栽培。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杨燕琳提出,云南将通过种业创新培育自主品种,减少对国外依赖,并推动智能农业技术应用。贵州共享鲜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学斌指出,加工品质取决于品种与工艺协同,贵州蓝莓凭借生态纯净、政策支撑和有机认证优势,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会议上经国家葡萄体系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发起,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湖北省农科院茶果所、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贵州省水果行业协会、麻江县蓝莓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贵阳学院以及北京慧农、贵州共享鲜森、贵州蓝瑞、贵州麻小莓、上海永通生态等几十家单位共同提议,并发布了《中国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倡议书》,呼吁强化种质创新、践行绿色种植、推进标准建设、深化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健全利益机制,共同推动蓝莓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此次大会为贵州乃至全国蓝莓产业提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彰显了贵州蓝莓在生态资源、科技支撑和全链发展上的显著优势,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推进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