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古代诗人怎么看待读史这件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文人对于学习、读书、历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今天我们跟随972旅游广播的主播江南来一场精神之旅,去听听古代诗人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读史这件事。
《读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新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由于保守派的反对,熙宁七年罢相,熙宁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辞职。后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的文章议论宏大,言筒意赅,条理分明,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创作背景】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作品鉴赏】
《读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进行抨击。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他提醒人们,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972旅游广播主播:江南
《读史》纯音频欣赏版 ⇓⇓⇓
读书是一场精神的旅行。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视频编辑:武艺、苏攀
音频编辑: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