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这部剧勾起的“贵州味道”,在舌尖更在心间

贵州卫视媒介拓展部 | 2023-12-03 11:48

编者按:

食物的力量有时能跨越生命的长河,它独有的味道,让我们对某个地方魂牵梦绕。而我们记忆中扎根最深的美味,大多来自于家乡。

今晚7点35分,以晚清名臣丁宝桢为原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丁宝桢》将在贵州卫视开播。来自贵州织金的丁宝桢终于“回到家乡”。他为官勇于担当、清廉刚正,而其对生活,尤其是对美食的热爱,同样值得寻味。

剧中,丁宝桢同家人在灶火边,在饭桌前的点滴细节与喃喃话语,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据说,喜爱专研美食的丁宝桢,正是中国传统名菜宫保鸡丁的发明者。

热爱生活之人古今有之。今天,我们邀请到贵州文化学者周之江谈谈他心目中的“贵州味道”。


我心目中的“贵州味道”

撰文:周之江

周之江,男,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贵阳,大学本科,中文专业。曾在媒体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做到总编辑,现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嗜读书,爱美食,喜爬格子—— 严格说,是敲键盘。著有饮食文集《逛吃贵州》。

大型历史连续剧《丁宝桢》今晚将在贵州卫视开播,据说带火了一个跟丁宫保相关的名菜——宫保鸡丁。借此机缘,斗胆概而言之地说说自己的心目中的“贵州味道”。

写饮食专栏若干年,回头看积攒下来的文章,几乎都是零零碎碎的片段,似乎串不起一条完整的线索,甚至都从未总结过贵州菜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这么说吧,一个地方的饮食风俗,并不取决于当地人民的饮食愿望,而是跟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物产息息相关,有什么吃什么,在这基础上追求可口美味,渐次形成风格。

另一方面,一个地方的饮食风味,在历史上必定不断受到外来影响,移民的进入,食材的流动,相互碰撞融合,最终造就其丰富多姿的饮食面相。

贵州是个颇具包容性格的省份,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湖南像毗邻,建省又比较晚,导致在饮食乃至广义的饮食文化上,也很具有些开放包容的精神,由此塑造出的贵州饮食习俗,特色鲜明,但也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如果硬要给贵州菜提炼出出一个性格特色来,窃以为,就是这个没包袱,敢创新。

而贵州菜最特殊的风味特征,无非酸、辣二字。

《贵州盛宴第二季》

俗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最后两字不知如何写,意思是形容连路都走不稳,姑以“窜”字代之,但得读阴平声,而非去声。须知,酸味在贵州饮食的传统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贵州人能吃辣,但辣椒进入中国甚晚,广泛食用甚至是在清代的事情了,故而嗜酸大概更能体现贵州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个性,而溯其根源,跟乡人食辣的道理一样,历史上贵州极度缺盐,导致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其他味道以代。

贵州师范大学的严奇岩教授著有《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一书,他写到:“酸是贵州民族菜的根本。……这与贵州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关。因为酸既可解暑,又帮助消化。……坛菜用荞灰的原因是缺盐,而荞灰合碱,可使味道顺口。”

因为缺盐,当辣椒传入贵州,很快就被先民们接受。贵州人嗜辣,世人皆知,至于个中原因,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认为气候潮湿,冬季阴冷,故以辣椒为食,抵御寒湿。我却一向不大同意,阴湿多雨的地方何止贵州一地,就湿度和冬天的气温而言,东南沿海好几个省市都比贵州为甚,却偏偏闻辣色变,不敢亲近。

说到底,贵州不沿海,也无盐井,加之历史上交通不便,贫瘠落后,导致调味料缺乏,辣椒传入后,普及迅速,道理很简单——这玩意虽说辛辣,但的确太能下饭,于是发展出丰富的制作方式,发扬光大。

曹雨所著《中国食辣史》一书也有类似的结论,“辣椒食用的背景是缺乏食盐……是当地(指贵州)居民在反复尝试过多种代盐之物后的无奈选择”。

《贵州盛宴第二季》

事实上,辣椒最早拿来食用的文字记录,也出自贵州的文献,并清清楚楚地讲明缘由。

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二一年编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思州,即今天的酉阳、秀山、务川、沿河及印江一带。

而辣椒来到中国,一开始只是一种观赏植物,“色红,甚可观”。

勇敢的贵州人民,开始将其端上餐桌。根据《中国食辣史》一书的研究,“辣椒在清代中国的扩散有一个缓慢而逐渐加速的过程”,最初仅限于贵州东部和湘黔交界的山区,直到十九世纪才加速蔓延,到二十世纪初,从贵州向北扩散到湖北西部,向东扩散到湖南、江西,向南扩散到广西北部,向西扩散到渝州、云南、四川,形成了一个以贵州为地理中心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地区”。

作者在研究后甚至还得出这样的结论:“辣椒广泛地进入中国饮食,当始于贵州省。方志记载辣椒种植的时序也证实了这一点……辣椒的传入应该是浙江——湖南——贵州,贵州是传播的重要节点,在贵州,辣椒完成了从外来物种到融入于中国饮食的调味副食的过程。”

而作为“最早食用”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即品类丰富。贵州人制作辣椒之五花八门,简直不胜枚举—— 糟辣椒、糊辣椒、糍粑辣椒、豆豉辣椒、烧青椒、泡辣椒、阴辣椒、鸡辣椒、油辣椒、辣椒面、干辣椒、鲊辣椒、香辣脆……不一而足,甚至单一味油辣椒,制作方式也家家不同,各有绝活,互不服气,由此带来的烹饪调味,“麻而不木、辣而不燥、辣中有鲜、辣中有味,辣有劲而味无穷”。

窃以为,贵州饮食的部分精髓在于蘸水,一桌子丰富的菜肴,往往搭配上若干种不同的蘸水,叫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下箸,惟有真正的贵州人,笃定而镇静,绝不会蘸错碗碟。

讲完大而言之,小而言之,说一道我自己特别偏爱的贵州菜。

不好意思,这道菜实在太过于家常,按照贵州人的说法,绝对上不了“台盘”。

我想提名酸菜豆米。

这道菜,可炒可烩,简便易行,炒食时,多加辣椒大蒜,先用热油爆香,再下酸菜和豆米、蒜苗,口味便偏重些,如有油渣,略放少许,更增风味;烩食则多要些豆米汤汁,煮成一锅,最好拿勺子将豆米稍稍压碎,汤便浓稠,添些西红柿,愿意增加荤腥,也可以掺进肉末或者脆哨,甚至肉丸子,煮得嘟嘟冒泡,盛在大碗里上桌,直接舀来泡饭吃,不用其他菜,便可痛痛快快吞下两大碗。

《寻味贵阳》

贵阳人吃的豆米汤分四季豆和小豆两种,四季豆熬煮出来的口味浓郁,宜与酸菜相配,而小豆则略清淡些,一般用大白菜或者小白菜切碎同煮,风味各有千秋,为佐餐恩物则一。而具体到制作,也颇为不拘一格,很能代表“贵州味道”的共性。

而这道菜大概也能体现贵州菜的另外一个特点,姑且称之为平民化好了。话说贵州从来就不是富庶抢眼的经济政治中心,也就失去了发展出类似鲁菜、淮扬菜、粤菜等等官府菜系的机会,从烹饪技巧到食材,更接近川菜那种红锅小炒的风格,更接地气些,要想吃到地道一点的贵州味道,得到苍蝇馆子和大街小巷里去寻找。

我曾把自己的饮食文章结集,取名叫《逛吃贵州》,无非是想说,如果不到贵州逛逛,便吃不到正宗美妙的贵州味道。不仅如此,还得要多逛几处地方,多吃几道菜式,以偏概全,体会不到贵州味道的丰富多元。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