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荒地变农场!贵阳市乌当区积极探索“一家一田一农场”模式
“除完草,施肥,为明年打基础……“
这几天,贵阳市乌当区新堡村的村民汪远芳在自家的农场里忙碌着。
今年年初,他将家里的零碎地块通过调换耕地的方式合并,开始种植蜂糖李和西瓜。“我们农村土地小块不好机械化操作,以前我家有10多块土地,现在土地置换变为3大块,将近40亩,连片的土地大大降低了管理、施肥的成本。”汪远芳说。
为解决村里土地撂荒、零散等问题,去年以来,新堡村结合地形实际,通过发动村民自愿调换耕地,把每户村民的耕地集中成为一片产业地,组建成不同的家庭农场,让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也让不少村民看到了发展新路子。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新堡村村民林正福说:“今年我也通过调换土地来开家庭农场,一共100多亩的土地用来种植西瓜和梨,效益很可观,纯收入都有二三十万块钱。”
“一户一地一农场”模式新建家庭农场主要分为四步:调换集中地块、园子规划取名、授信解决资金、产销实现收益。对于家庭农场种植的果树、蔬菜、粮食等农产品,通过市场销售、路边销售、采摘体验等方式实现收入,对于偏于休闲体验业态的家庭农场,则通过引流人群进园子采摘、体验、露营等方式实现增收。
新堡村驻村选调生 王天羽
新堡村驻村选调生王天羽说:“我们能为农户提供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规划农场,搭建销售平台,其次在银行协调贷款以及政府贴息。目前已和乌当区农商银行达成协议,最后还要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宣传销售,做好产销对接。”
目前,该村共有11个农场,涉及到600余亩的土地,光撂荒地就实现了300余亩的整治。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吴学三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学三告诉记者,以新堡村为试点先行,现在已经辐射带动新堡乡4个村发展了20多家家庭农场,产业涵盖了水果、蔬菜、养殖、花卉,下一步可能还会打造林下经济,增加乡里产业业态和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贵阳市乌当区已经发展家庭农场超180家,重点覆盖全区8个乡镇。今年,乌当区被国家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区”,探索“一家一田一农场”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实现了适度规模生产方式,还带动了当地监测户、脱贫户就业,拓宽收入渠道。今年乌当区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同比去年增长16.94%。
贵阳市乌当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王泽学
贵阳市乌当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泽学说:“通过办示范、搞样板,让更多的农户转变为农场主,我们的目标就是提高土地产能、农民增收。抓好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四类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探索成功以后,我们下一步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过程当中,会围绕农用地、集体经营用地、林地、宅基地四块地来改革,做更深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