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文旅体如何“点”“链”成金?
4月10日晚,贵州安顺古城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石板街上商铺林立,贯城河里画舫穿梭,让人仿佛穿越回明代的街巷。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城,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游客感受安顺的新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这为贵州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贵州频频在农文旅体融合的浪潮中大放异彩,源于用好资源禀赋,深化产业融合,打造文旅新质生产力,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性实践。
一项项村级赛事打造现象级IP,通过乐子探路子塑造牌子富日子
“咚咚锵!”日头刚偏西,“思州战鼓”震得群山响,两万球迷早已把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球场围得水泄不通。4月13日,大地流彩·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启动仪式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台盘村活动正式开场。
3月22日下午,2025年“村超”全国赛贵州赛区凯里酸汤足球赛拉开序幕,来自贵州相关公司的一代表队与凯里酸汤队打响揭幕战。
3月22日,中国国际时装周迎来一群特殊的“模特”——45名来自贵州黔东南的乡村少年,带着传承千年的民族服饰与非遗技艺,自信地登上时尚舞台,用稚嫩却坚定的步伐走出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村BA”“村超”“村马”“村T”等一批“村”字头IP异军突起、火爆出圈,“人无我有”的山地民族特色正尽显“公园省”热情活力与文化自信。从文化里的生意经,到球场上的共富路,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创新了文旅体融合“黄金算法”。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是由125.8万座山头组成的山地“公园省”,18个世居民族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类户外运动新玩法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让黔山贵水成为更多人的“诗与远方”和“活力生活”的向往之地。
“村超”接地气,是老百姓的足球盛宴。这个源自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从2023年5月“村超”举办以来,目前“村超”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900亿次,作为贵州体育赛事的“顶流”,不到两年时间,“村超”踢出了朋友圈,全国有超过1300支球队来到“村超”踢友谊赛。
榕江县通过“村超”打造县域消费引力场,让赛事“流量”转化成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以“村超”为核心,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生态。
将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非遗展演融入赛事,开发非遗文创产品450余种,衍生足球产品250余种。推出“超好吃”美食区,“超好住”民宿集群,实现新增文化旅游市场主体1850家,榕江全县酒店床位数从5958个增长至1.1万多个,住宿业营业收入1.71亿元。
“通过乐子探路子,塑造牌子富日子,‘村超’成了榕江人民实现梦想、增收致富的密码。”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
一个个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成为耀眼新名片,来贵州看村解锁N种体验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对于贵州深化文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是一个拥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省份,从数量上看居全国之首。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这些年,贵州不断地在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新路径,推动村寨与旅游业融合,让民族特色焕发出新的光彩。
春日,乌江之畔,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花烂漫,青山延绵流水淙淙。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的“非遗工坊”内,绣品琳琅满目,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这座位于悬崖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独特的山水风光与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与旅游业。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同样,走进镇宁自治县高荡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布依族建筑特色,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作为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之一,高荡村依托原生态风貌和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文旅协同发展。2024年,高荡景区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50%,营收近320万元,同比增长92.8%。
近年来,贵州民族特色村寨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聚焦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产业,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新兴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贵阳市乌当区黄连村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吸引省内外近万人开展红色研学游;黎平县黄岗村围绕侗族大歌、民宿和香禾糯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旅居民宿产业,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回乡创业,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村寨保护、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贵州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激活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持续为地区繁荣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劲活力。
文化学者顾久认为,贵州那些散落在山水间的小村落往往有着母亲般的温暖,让人重拾童年记忆。而随着贵州高速、高铁、支线机场的不断完善,显著提升了旅游的通达性。那种深藏在光阴里的美,所带来的文旅新生活,赋予更多游客对于“诗和远方”的无限向往。
一片片新绿激活贵州旅游新业态,四季茶园赋予更多游客对于“诗和远方”的无限向往
游茶园、观茶厂,住茶居、看茶景……春日,走进贵州茶园,各类茶旅体验活动精彩纷呈,茶旅融合成为贵州旅游名片之一。
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贵州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在700万亩茶园里孕育出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清池翠片等知名品牌。一片片茶园,不仅成就了绿色产业发展,成为游客钟爱的休闲之地,还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茶旅融合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春日,在黔南州螺蛳壳山上的茶园里,绿意葱葱的茶垄间,慕茶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腰挎茶篓徜徉茶海,跟着茶农体验采茶之乐。
“每年这时候全村人都很忙碌,采茶队伍还加入了学生和游客,大家一起采茶青、制茶叶。”茶园负责人李阿妹说,现在来到茶园体验采摘游的客人越来越多,下一步她打算把家里的农家乐升级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为明年扩大接客量做好准备。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文化”,一片小小的叶子正在串起多元业态。眼下,贵州的茶园正迎来一年一度的“采茶季”,采茶女竹篓盛满鲜芽。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这片绿叶不再只是杯中香茗,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金叶子”——茶山变景区,作坊变体验馆,茶农变导游。
“想不到湄潭茶海景色如此迷人!”来自广州的游客兴奋地张开双臂,感受着浩瀚茶海带来的宁静与生机。
在核桃坝茶海一生态园,放眼望去,茶园连成一片,郁郁葱葱一望无垠。自春茶采摘开始,每天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日渐增多,络绎不绝。
湄潭县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逻辑,搭建起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形成除饮食外,集茶景观、茶诗词、茶摄影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旅模式。
同样,在贵定县云雾镇10.8万亩茶山上,茶农们唱着欢快的山歌,双手在茶尖“起舞”,灵巧地采摘新茶。云雾镇所产的“贡茶”历史悠久,云雾茶山也是融“旅、农、茶”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近年来,云雾镇将茶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贡茶文化、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品茶,旅游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与旅游业相得益彰的茶旅一体化循环发展。
当茶山变身网红打卡地,当茶香融入文创与舌尖,贵州的茶旅融合正跳出单一农业范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从“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到“一片风景链动全域发展”,茶产业与旅游、文化跨界碰撞,既留住了千年茶韵的根脉,又为乡村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