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沿河:“党建+人才”引领坝区产业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沿河县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围绕“一个坝区一个支部、一个基地一批人才、一个产业一面旗帜”目标,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全县涉农部门人才力量,建立农业专家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广大农技人才下沉乡村一线,持续跟进农技服务,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支部建在坝区 引领产业转型增效
阳光盛夏,走进青山绿水环抱下的朝阳坝区,1000多亩大坝一片生机盎然。朝阳坝区位于铜仁市沿河自治县黑水镇,大坝耕地面积1149亩,涉及朝阳村、新群村2个行政村,该坝区引进贵州沿河指南针鑫龙贸易有限公司,选择以果蔬种植为主导产业,采取“稻+”“果+菜”产业模式,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349亩。结合坝区实际,大力发展短平快产业,种植蔬菜465亩、优质稻570亩、食用菌200亩,实现坝区平均亩产值达8500余元,坝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我们朝阳坝区坚持以建设‘果蔬之乡 生态黑水’为发展主线,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家,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流转土地880亩,累计建成布朗李、大雅柑、猕猴桃、柑橘、梨子共2500余亩。各新经营主体主要实行‘流转收入+务工收入’等利益联结方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铜仁市沿河县黑水镇党委书记邹红艳说。
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铜仁沿河县在13个坝区产业基地成立坝区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组建专业合作社,坝区农户以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极大改善了坝区传统种植模式,解决了坝区土地利用率不高,产出较低的问题,切实推进坝区产业转型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人才蹲点坝区 破解产业技术瓶颈
“通过专家们技术传授,我学会了猕猴桃种植技术,现在不仅在坝区务工当上了产业工人,还种植猕猴桃60亩,拥有了自家的果园……”黑水镇朝阳坝区猕猴桃种植户冉光贤告诉记者。
近年来,沿河县紧抓技术跟踪服务、培育带动实用人才两个着力点。一方面以坝区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专家人才服务坝区农业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依托省、市“9+2”专家服务团和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服务团,统筹37名农业专家组建13支技术服务小分队,蹲点联系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服务关系,指导全县坝区进行规范化种植,全力助推坝区产业高效发展。
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人才深入坝区经营主体,围绕坝区主导产业的种、养、产、加、销等关键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定期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微信网络培训等形式开展农技培训,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市场联系坝区 打通销售绿色通道
近年来,铜仁市沿河县积极引导各坝区主动对接县内机关、学校、社区、企业、超市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利用好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提升优质农产品知名度。积极与县内外大型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探索坝区“订单式”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坝区农业产业发展,在生产环节有技术指导,销售环节有订单产业,坝区产业增产又增收,群众种植信心十足。”铜仁市沿河县马脑坝区党支部书记何晓军说。
今年,铜仁市沿河县马脑坝区更是与梵天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单价30元/斤干木耳订单式销给该公司,然后由该公司远销全国各地大型商场、超市。
(通讯员:杨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