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调企顺” 智解企忧 清镇市法院站街法庭积极探索涉企纠纷“最优解”
“太感谢法庭了!不仅帮我们快速解开了诉讼症结,还让企业轻装上阵投入生产,这样的服务真是做到了我们心坎里!”日前,江苏某机械公司委托代理人握着承办法官的手,连连表达谢意。
这起横跨江苏、贵州两省的企业买卖合同纠纷,在清镇市人民法院站街人民法庭“枫调企顺”品牌服务的推动下,从剑拔弩张的诉讼对抗,最终达成了双方满意的调解结果。
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站街人民法庭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作为省级一类工业园区法庭,站街人民法庭辖区内829家企业星罗棋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以上,站街镇也因此成为清镇市乃至贵阳市的工业重镇,更是全省着力打造的3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有效的“定心丸”。近年来,站街人民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统领,立足辖区企业聚集、经济活跃的区域特点,创新打造“枫调企顺”司法服务品牌。该品牌深度融合“枫桥经验”精髓,通过组建“银行家调解助力团”、激活“商会调解”行业动能、为肉鸡养殖户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等举措,构建多元共治解纷网、延伸精准高效服务链、融入区域协同治理体系,高效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生动诠释了人民法庭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使命担当。
银行家的“定心丸”:一通电话解僵局
“张行长,两家企业都认您,您帮着说说?”日前,站街人民法庭调解室里,调解员刘志明对着电话恳切地说道。彼时,某线缆公司与某电气公司因货款支付问题吵得面红耳赤,调解陷入僵局。
原来,线缆公司向电气公司供应电缆,因后者尚欠8万元货款未支付而提起诉讼。站街人民法庭在接到案件后认为该案基本事实清楚,具备调解的条件,遂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调解员刘志明进行调解。
调解中,双方对货款支付并无异议,但在违约金数额上分歧较大:原告坚持要求3万元违约金,而被告则表示违约金过高难以承受。调解员多次组织调解,均未取得理想效果。
经了解,两家企业均与贵州清镇农村商业银行经开区支行有业务往来,且与该行行长张锬较为熟悉。于是,站街人民法庭庭长郑橙电话联系张锬,邀请他以“银行家调解助力团”成员身份介入调解。
接受邀请后,张锬当即拨通两家企业负责人的电话,一边劝说购买方:“都是长期合作的老伙伴,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各让一步才是长久之计”“现在生意都不好做,我们要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发展”,另一边又向供货方说,“根据合同规定,你们延迟供货,违约金这个事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上法庭打官司也是这个道理”……半小时的沟通,既点透了企业运营的痛点,又讲清了法律风险。在其协调下,双方最终各让一步,同意将违约金调整为16000元,成功达成调解协议。
“长期以来,银行对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行长对企业运营和资信状况了如指掌,与企业家联系紧密、深受信赖,邀请他们参与调解,往往能事半功倍。”郑橙说。
据了解,站街人民法庭作为清镇市工业园区法庭,辖区内企业众多,生产经营活跃,很多纠纷都是企业间的商业纠纷。基于此,法庭将辖区各大银行的行长作为解决企业矛盾纠纷的重要突破口,积极邀请银行行长参与到企业纠纷调解工作中,努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优化营商环境一体推进。
自“银行家调解助力团”建立以来,已促成200多起涉企纠纷达成和解。
“有时候银行家的‘一句话’能够起到关键作用。”郑橙坦言,法庭为银行提供要素式审理等高效服务,银行则用信誉助力调解,这种“双向奔赴”让“亲清”法商关系愈发牢固。
商会里的“自己人”:行业话解行业结
“原材料涨价是行业普遍情况,他们却长期拖欠货款不付,直接导致我们公司资金链周转困难,好几次都错失了重要商机。这样不讲信誉,以后谁还敢安心供货?”凯里某矿业公司代理人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小微企业遭遇欠款纠纷时的无奈与焦虑。
事情的起因,是该矿业公司与贵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因货款支付及违约金问题产生分歧。矿业公司多次催款均无果,无奈之下向站街人民法庭提起诉讼。
“是否可以通过调解快速化解纠纷?”接到起诉材料后,郑橙对案件进行了认真研判,并了解到一个关键信息:贵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是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员企业的供应商,与商会及会员单位业务往来频繁。若能借助商会的行业影响力推动问题解决,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对双方都是好事。
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郑橙随即带领原、被告双方来到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李玮的办公室,希望他能从中斡旋。
听完双方的陈述与争执,李玮很快找准了问题的核心。他结合行业规矩和商业逻辑开导双方:“做生意,信誉是立身之本。咱们都在同一个行业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把关系闹僵对谁都没好处,只有和气才能生财。”这番贴合行业实际的“内行话”,精准戳中了被告企业的顾虑。
最终,贵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松口让步,同意于10月17日前足额支付所欠货款及违约金,双方当场握手言和,一场即将对簿公堂的纠纷就此化解。
针对这类行业性、圈子性突出的商事纠纷,该法庭与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清镇市站街商会建立了深度协作机制——一方面赋能商会调解职能,法庭为商会调解提供专业法律指导和流程规范支持;另一方面创新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参与商会调解、诚信履行协议等情况纳入商业信誉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重视自身信用、主动化解矛盾,真正实现“商人管商事、内行解内忧”。
除了事后化解纠纷,站街人民法庭更注重事前风险防范。法庭主动转变工作模式,将“坐堂问案”升级为“上门问需”,常态化开展“订单式”法治宣讲活动,走进企业、深入园区,为经营者筑牢法律风险“防火墙”。宣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经营中的痛点难点,涵盖合同陷阱识别、公司治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争议防范等核心领域,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法律风险提示、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帮助企业提升法治素养和风险抵御能力,从源头减少纠纷的产生。
“商会调解不用走复杂的诉讼程序,既省钱又省时间,还能保住生意上的人脉关系,真是一举多得!”亲历调解的企业家们对该解纷模式纷纷点赞。
养殖业的“护航人”:法治撑起“致富羽”
日前,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包肉鸡产业养殖场项目后,拖欠工人劳务费引发承揽合同纠纷,站街人民法庭法官多次上门沟通、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站街人民法庭以法治护航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初冬时节,走进站街镇莲花村村集体养鸡场,一排排鸡舍整齐规范,一条条水线、料线布设有序,舍内明亮通透、洁净干爽,成群肉鸡羽翼丰满、活力十足。
作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镇,站街镇紧扣清镇市3000万羽肉鸡高质量发展项目目标,以“公司+农户”模式引进养殖龙头企业,由企业统一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及养殖技术,出栏后保底回收销售,让农户稳稳攥住“致富单”,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年产值已近亿元。
然而,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鸡苗质量争议、饲料供应违约、回收履约纠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加之企业用工劳务费拖欠、买卖合同纠纷等矛盾交织,既影响养殖户收益,也制约产业良性发展。
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站街人民法庭搭建起法企互动“连心桥”,庭长带队定期走访调研,通过恳谈会、问卷调查、线上留言等多种渠道,动态掌握区域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法律合规等方面的新需求、新难题。针对调研发现的买卖合同纠纷高发等共性风险,法庭及时调整工作重心,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让司法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此外,在镇党委领导下,站街人民法庭还与“七站八所”及基层组织构建紧密联动机制,形成纠纷化解合力,高效处置辖区内养鸡产业发展引发的批量纠纷。针对养殖户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法庭在养殖集中区设立“流动调解点”,把司法服务送到鸡舍旁、田埂边,让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难题。
截至目前,法庭已成功化解养鸡产业相关纠纷38起,开展普法宣讲15场,用法治为“致富羽”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