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望谟:万亩紫茶香 百姓踏富路
一片茶叶能激发怎样的发展潜能?深入麻山腹地的望谟县郊纳镇,能寻到令人惊叹的答案。
郊纳镇八步村村民杨松感慨道:以前大家都懒得爬树采摘不值钱的叶子,如今成了值钱的“宝贝”。
杨松说的这个“宝贝”,就是八步紫茶。八步紫茶是望谟县郊纳镇特有的紫茶品种,其叶、芽、花、果、茎均呈紫色,汤色紫红晶莹,花青素含量为普通绿茶的30至50倍。近年来在市场上逐渐走热。
望谟紫茶基地 图/廖迅
望谟县是八步紫茶重要产地,现存紫叶古茶树有8.6万株,其中千年以上茶树3株,且多数古茶树主干周长在30至50厘米之间,最高可达4米,最长生长年限约1700年。如今,八步紫茶不仅是望谟人的养生饮品,也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宝贝”。
“以前可不这样!”郊纳镇镇长纪承浒说,前些年,八步茶产业发展粗放,茶叶品质低卖不上价格,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采摘叶子。
在郊纳镇,邮亭村茶农张祥视茶如宝。每天一早,他背着竹篓,踏着露水,穿行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间。指端轻捻,一芽两叶的嫩梢被轻轻摘下,落入篓中,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望谟紫茶 图/廖迅
近几年,随着当地着力建设八步茶优质基地,夯实种质资源,以质量提升、品牌打造为重点,大力发展八步紫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八步紫茶市场越来越广阔。
沿着弯弯绕绕的盘山路来到郊纳镇八步村以及邮亭村,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仲智正在为村里茶产业的事情奔忙。
“过去卖不上价,古树茶才20多元一公斤,忙活一天赚几十元钱。现在不一样了,合作社统一收购,政府帮忙销售,茶的价格逐年上涨。”张祥见茶的行情越来越好,今年又新种下100多棵茶苗。
望谟县加大与贵州大学、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先后申报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个科研项目,建成高标准茶园4000亩,选育出优良品系38个,完成新品种权申报8个,建成种植资源圃(品比园)5亩,新品种繁育基地10余亩,新品种示范基地15亩,全力打造茶产业科技赋能的标杆样本。今年4月18日,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正式发布《贵州省望谟八步茶》系列团体标准。系列团体标准共6部分,构建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重点规范了生产环境、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23项关键指标。通过统一鲜叶采摘标准、建立数字化品控模型、设定香气物质基准参数等技术规范,将有效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预计可使县域茶企成品率提升15%以上,为打造“望谟紫茶”地理标志品牌奠定技术基础。
群众采茶忙 图/望谟融媒
“以前加工完明前茶,大家就歇着了。茶叶在树上变老,机器在厂里生锈。现在加工大宗茶,每天忙都忙不赢。”2025年,望谟县郊纳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贵州金尘茶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以欧盟有机茶的生产标准,规范施肥、病虫害防治、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严格把控原料品质与生产工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宗茶产品,将茶青收购量从每日1000公斤提升至2500公斤,覆盖全镇10个行政村。
“夏秋茶面临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的困境。但是,工业原料端对天然植物原料的需求又日益增长。将夏秋茶与工业原料端有效对接,不仅能解决夏秋茶的利用难题,还能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天然原料,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唐仲智介绍,公司探索采用茶园修剪枝条、成叶、老叶、茶渣等资源试制茶酒并取得成功,累计加工优质茶酒5000多公斤,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利用八步茶夏秋茶资源继续试制白茶,试制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产品兰花香馥郁,滋味鲜醇回甘,受到省内外评审专家和茶叶爱好者一致好评。据统计,望谟县现有茶叶企业6家,合作社19家,从事加工销售企业4家。
紫茶加工 图/望谟融媒
产业转型不仅盘活了茶青销售,更催生了从采摘、加工到物流的全链条就业机会。走进八步茶加工厂,40多名工人正围着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茶青萎凋、揉捻、晾晒……一道道工序将新鲜茶青转化为优质成品茶。
茶叶主产大镇郊纳镇把八步茶作为“一镇一特”主要产业,通过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建成1.5万亩标准化茶园,覆盖全镇3412户13850人,每天400多茶农在茶园中劳作。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当地群众收入也在稳步攀升。
茶叶产业季节性强,为了让八步茶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出“价值”,望谟县正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郊纳镇充分利用“中国紫茶之乡”的品牌优势,积极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让游客不仅尽情游览茶乡的美景,同时品尝优质的茶叶与美食。
以郊纳镇为核心,望谟县逐步将产业推广至邻近的适宜种植紫茶的打易镇、边饶镇、新屯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形成了茶文化、茶产业、茶财富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一座座茶山成为了群众的致富源泉。目前,望谟县八步茶的种植面积已达2.23万亩,投产面积1.13万亩,年产量171.9吨,产值4100多万元,覆盖农户3677户16546人。
群众在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紫茶基地采茶 图/肖芳
随着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八步紫茶知名度越来越高,茶香越飘越远。
14年前,八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舒发也和郊纳镇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谋生。2015年,村里急需一位“领头羊”接下老支书的接力棒,敢为有为、踏实可靠的舒发成了当地村民的心仪人选。
“我心里一直有个心愿,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村立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舒发说。
随着八步村乡村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产业越来越兴旺,舒发心想,办一个厂的心愿是时候可以实现了。2022年,在上级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舒发购买了小型制茶机用于发展村里的茶产业深加工。他把自家一间房屋改造成小型茶叶加工厂,并通过参加制茶培训和不断自学,找准古树茶定位,开始制作八步古树紫茶。2022年春茶采摘期间,制茶设备正式投入运行,群众所采的古茶树茶青,实现即刻交售、即刻变现。八步村现有3个茶叶加工点。古树茶一公斤能卖到90至160元,王祖伦、杨松等茶农一年仅卖茶青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46岁的铁炉村村民唐朝义,过去祖辈种植的紫茶仅用于自家饮用,如今紫茶摇身一变成为了“黄金叶”,2024年荣获了郊纳镇采茶比赛一等奖。80后的刘吉江2018年毅然返乡承包经营了5亩茶园,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刘吉江不仅着眼当下,更对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以后我想让游客亲身参与采茶制茶,再借助电商平台把望谟紫茶卖到全国各地。只要茶叶品质过硬,就不愁没有市场。”
如今,拥有“中国紫茶之乡”称号的望谟县,茶叶香、产业兴、人气旺。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下,这片绿叶正书写着望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 丹 龙志忍(实习)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