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跨界”治理新模式,“省际”议事会开到院坝里
在全国两会热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当下,云贵两省交界处的两个村用实践书写着“跨界”协作的新篇章。通过创新"组织共建、发展共谋、区域共治、成果共享"的“四共”模式,携手绘就了一幅跨省治理的和美画卷。
“从云南团山村到贵州普彝村这条路是修好了,但是晚上行走很不方便,还没有路灯,希望你们把这个路灯安一下。”“我们普彝这条河道,30多年没修了,现在河堤倒的倒、塌的塌,每年涨水的时候把庄家就全部淹了,希望你们协商一下把它修理一下。”贵州省盘州市石桥镇普彝村与云南省富源县富村镇团山村仅一河之隔,两村村民交叉居住,村容村貌、产业发展、跨省纠纷等都是两地的难点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两地协商通过定期召开“跨界说事小院”开展群众议事,广泛听取民意。
“我们通过这个院坝会和到农户家入户走访,听取了老百姓的意见并分类汇总,对群众提出的河堤修建以及路灯安装,我们两边村委会将积极申报项目,及时解决。”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团山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木多说。
不仅如此,两地还从两村村干部、党员、寨老中选懂法律、懂政策、明事理、有威望的20余人组建了联防联控队伍,变各自“甩手”为互相“联手”。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摸排7次,成功调解4起跨省纠纷。
在横跨云贵团山村和普彝村的薄荷种植基地里,云南种植户赵龙正忙着收割薄荷,因为气候条件等优势,赵龙的薄荷每年可以收6茬,用水量很大,以前没有单独的灌溉出水口,每次浇灌都需要从河里抽水,电费成为支出大头。
“以前办证要云南、贵州两边跑,但现在过来贵州这边创业,两边的村委会都帮我协调得非常好,一天时间不到就办好了,去年贵州把水渠修好帮我也开了个口,每年的电费就能帮我节约好几万块钱。”薄荷种植基地负责人赵龙说。
像赵龙一样跨省流转土地进行精品水果、蔬菜等种植的大户已有10户在落户普彝村,带动两村100多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普彝村和团山村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构建起两地资源互惠、农民增收的新局面。
此外,因两地村民杂居,为了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两个村分别立项准备在各自村里修建文体广场,建成后就能实现贵州人吃完晚饭去云南跳广场舞,云南人也可以到贵州打场篮球。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我们石桥镇地处云贵两省交界,辖区内有十个村与云南接壤,近年来,石桥镇主动作为,探索性开展跨省‘四共’工作模式,在组织共建、发展共谋、区域共治、成果共享等方面持续用力,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兴业富民、和谐共享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省级边界共建共治上一个新的台阶。”贵州省盘州市石桥镇党委书记谢承瑾说。
记者:邹兴乐 许丹 马云
编辑:唐婧 张亚
责编:邹兴乐 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