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安龙久长村:小村故事多 喜乐新生活
黔西南州安龙县春潭街道久长村是藏在山间的彝族村寨,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流传着许多振奋人心的历史小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久长人发挥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创造着美好新生活。
久长村地域面积13.1平方千米,辖新庄、下寨、高家庄等9个村民组,共有420户1721人,其中彝族人口就有一半以上,村里流传着许多彝族先辈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历史故事。记者走进村寨,与村民晏刚学来到紫云山古营盘遗址,探寻“智退长毛贼”的故事。“老百姓在营盘上居住,白天下山干活,晚上就在上面住,土匪一来把人全部洗劫一空,唯独来攻这个营盘的时候,说是把山围起来,让这些人在上面,3天不喝水自然就缴械投降,村民们听到以后就把马牵到这里,拿布在上面围起来,用米来洗马,土匪在下面看到有水洗马,就说算了,看来营盘也小,东西也不多,土匪就自己走了。”晏刚学说道。
紫云山古营盘遗址位于久长村村委会驻地附近的紫云坡上,山的中部以上分别建有两道围墙,只有唯一的一个关卡通往山顶,山顶地势较高,可俯瞰周围山峰、村寨。1951年,解放军147团一个班的人员以此为据点开展剿匪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村民晏刚学说:“山顶可以瞭望四周的地形、地貌和各个路口,当时147团,1951年解放的时候,为了剿匪,解放军当天晚上就住在这上面,在下面溶洞顺便取水,在这里剿匪取得胜利、很成功。”
作为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彝族火把节是村里的重大节日。每逢佳节到来,热情好客的久长村民便会身着盛装,在寨门前载歌载舞,用香醇的美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还会举行山歌赛,通过悠扬的曲调,唱出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夜幕降临,村民们便手举火把穿过村庄、田野,最后向村中心的篝火堆汇聚,与来宾们合着欢快喜庆的音乐,围着篝火转圈起舞,跳出最炫民族风。村民谢堃说:“在火把节当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我们彝族的民族服装,几百把火把,到傍晚先绕着坝子里面转,再到广场里面转,转完以后才进行点火,男女老少就围着火把载歌载舞跳起来,很闹热,这也就是庆祝我们丰收的时候。”
除了彝族火把节,久长村彝族群众还有彝族年、祭山等重要民族节日,还保存下了祭祖、婚嫁等独具彝族特色的民族风俗。近年来,久长村不断挖掘彝族文化、修建文化设施、开展彝族文化活动等,让村里的彝族群众找到彝族文化的根和魂,增强了乡亲们的文化自信。“彝族火把节,我们久长村已经举办了两次,我们也会一直传承下去。还有我们的彝族年,彝族过年也是过三天,第一天杀年猪,第二天正式过年,第三天装腊肉,这是我们每年都有的传统。”春潭街道久长村科技副主任张全正说道。
在久长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小花园、中药材园、小果园等,这些小园就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小秘诀”。近年来,久长村结合土地、气候优势和群众意愿,创新推行以党建为引领、以家庭为单元、以庭院为阵地的“庭院经济”模式,发动党员和致富能手带头,引导广大群众根据家庭实际,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方寸地”发展中药材、蔬菜、水果、养蜂等产业,让小庭院产生大效益。村民曾令福说:“自己种有金银花、重楼、黄精,还有杜仲。金银花卖花,重楼卖种子和果实药材,黄精也是卖种子和果实,一年下来总收入3万元左右。”
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彝族风俗独特、庭院经济壮大,这是彝族村寨久长村的现实写照。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久长村干群一心、不停探索,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挖掘传承彝族文化、发展壮大产业经济,朝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