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山水太极中的千年镇远

2022-09-07 14:13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镇远,认识了这份大山深处的历史积淀。

镇远古镇全景

这并非是我与它第一次见面,初识它,源于对《读史方舆纪要》这篇巨作的翻阅。书中写道:“府东达沅辰,西通贵竹,当往来之冲,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议:镇远东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间道路险阻,乃云贵往来必繇之所,而所属邛水、施秉等司县,又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百姓平居无事,皆带镖弩自随,有事则肤刃接矣。故镇远者云、贵之门户也,邛水、施秉者镇远之噤喉也。欲通云、贵,当守镇远;欲守镇远,宜经营邛水、施秉等司县。此形势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顾祖禹,[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二)短短数句就描绘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军事地理之重要性,这不禁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的画面。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也带着对古镇的向往,我坐上了去往镇远的火车。一路上我总是望着窗外,一是想领略这绿水青山的如诗如画;二是总想用古籍中的记载去对应现实,渴望着与古人一样能够考察形势,略有所得。

来到古镇,我像小孩子似的四处张望,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处的景色。走在古镇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我好似用身体感受着镇远波澜起伏的历史,从古罗施国到庄蹻入滇,从宋代赐名到元修驿道,从明建卫所到清兴商贾……镇远的历史发展就像这石板路一般,一处凹陷落幕,另一处又凸显崛起。镇远总因它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名垂史册,又因它的种种活力与潜力,总被不同时期的不同目的所发掘。

与这石板路相呼应的是回环曲折的潕阳河,这条作为古时连结贵州与湖广的重要水道,极大地提升了镇远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更为其增添了一曲灵动。岸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码头,潕阳河如一条玉带镶嵌着珍珠般的码头,系在镇远壮阔的腰间,为其送来了勃勃生机。明清时顺水路往来不绝的闽商、粤商、赣商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兴修会馆,会馆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据点,似星辰般散落在河岸旁,使得这条水路在浓厚的商业色彩中多了一份乡土气息。形象地看,军事重镇像一位刚强的父亲,潕阳河则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他们共同守护抚育了这片连结中原与西南的边陲土地;现实地看,这石板路是陆上的路,潕阳河是水中的路,两条路随时代并行,为镇远注入了延伸边疆的国家权力,水陆云集的商贾贸易,五彩斑斓的民族特色等无限活力,也使得镇远成为古苗疆走廊上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点缀着漫长的历史画卷。

顺着这条路走,不时会见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名胜之景,如北极宫、天后宫、祝圣桥等历史建筑,它们亦是各色文化齐聚此地,争相斗艳的产物。其中最负盛名的还是青龙洞古建筑群,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建筑堪称西南地区儒释道文化融合的一绝。

青龙洞古建筑群

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初一,母亲总要在天不亮时出发,前往山上的庙里祈福,向神佛许下求得新的一年美好事物的心愿。大抵是从那时开始,我朦胧中认为神佛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刻我站在青龙洞对岸,只见烟云缥缈中那一处处楼台时隐时现。我对于这座恢宏的古建筑来说,只不过是数百年来无数发出赞叹的人群中的一个毛头小子。而这座古建筑对我来说,是历经六百年风霜而不倒,通过无数次重修、扩建促使其躲过无数次天灾人祸的宝贵历史遗留。于是和母亲一样,内心顶着对幸福的向往,顺着石阶登了上去,因天雨路滑,石阶两旁的藤蔓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手握着粗壮的藤蔓向上攀登,我感受到了此地的历史分量,心想这庙宇中的藤蔓也似宗教一般,予人帮助,导人向善。我俯下身子穿梭在这些山洞里,那颗身处嘈杂闹市久了而日渐焦躁的心也放了下来,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将庙宇修建在山洞中的含义吧。穿过中元禅院、文公祠、万寿宫、紫阳书院等地,不知不觉中也走过了“忠孝节义”的时代印记。来到紫阳书院的一处观景台,俯瞰镇远古镇,听着河中激昂的赛龙舟的叫喊声,看着古镇络绎不绝的游客,一股豪迈的动感涌上心头,可置身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青龙洞,心中又一股寂静清闲之感。这一动一静,正如潕阳河与两岸青山一般,呈现出一幅太极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奇哉!妙哉!

正欲下山时一位当地的老人叫住了我,用拐棍指了指地上一袋不知是谁掉落的垃圾。我看着老人和蔼的笑容,也会心地笑了,立马捡起,把它扔进了垃圾箱。我坚信,这种和谐的环境会催生人发自内心的善良,或许与万寿宫(江西会馆)所体现的地方凝聚力一样,无数的镇远人民在交融的文化熏陶下,才取得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成就。

潕阳河夜景

夜色弥漫,小酌几杯后我来到了潕阳河畔。此时,河畔边食肆里的食客在大快朵颐,两岸的垂柳下有驻唱歌手在引吭高歌,还有穿着苗族服饰的女子进行着歌舞表演。两岸的霓虹灯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潕阳河,将镇远古镇的繁华汇成一首诗送向了远方。我恍惚中想起了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时代的特色旅游业开发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令昔日的金戈铁马被游人如织所替代。在此基础上,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才有了今天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凡此种种,令这坐落于贵州大山深处的历史古镇,挽着潕阳河水的一曲灵动,持着千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携着各族人民的多彩底蕴,在新时代延续着古时的那一份热闹喧嚣。我还想再说些什么,可阵阵醉意让我欲言又止,河岸边的晚风轻揉着我的额头,众多驻足留影的旅客接连不断的赞美声令我更加陶醉在这秀美的小镇中。心情无以言表,就以那日无意中看到的一首诗向他人诉说古镇的底蕴:

蜀来取道夜郎西,
未达湘江履潕溪。
今日饱看名胜概,
两山夹水水环堤。

(《孟夏潕水廨呈蔡立斋同寅》五首其一)

古镇之行早早结束,心中感慨久久无法散去,仅以有限的笔墨书写对镇远古镇历史文化的无限敬意。

作者介绍:

邢祥煜,陕西商洛人,2020级在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