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茶文化系列——赵川怀:唐前茶饮与茶趣

2021-10-27 16:33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唐前茶饮与茶趣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正式饮茶一般认为从汉代开始比较可靠,王褒的《僮约》有记载。

唐代才出现“茶”字,唐以前,用茗、荼与槚。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已经在中国茶系统格局确立之初,把饮者的气质圈定在了一个范围内,也是《茶经》开始让茶脱胎于之前的食饮、 药饮之上,变成一种要求品饮方法跟环境的特殊饮料。

本期领读者:赵川怀  国学老师、茶文化研究者

茶饮起源

正式饮茶一般认为从汉代开始比较可靠,王褒的《僮约》有记载。

《僮约》两处提到茶,即“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武阳买茶”是指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东晋时常璩写的地方志经典著作《华阳国志·蜀志》有“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因为那里有专门的茶叶市场。

茶饮的北传

茶树原产地在云贵高原一带,茶叶饮用的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的四川。四川是当时的蜀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人几乎都是蜀人。蜀人把茶饮带到了中原,又把中原文明带回了蜀地。对于茶,大多北方人当时恐怕只是耳闻,这些蜀地文化人不只是知道茶,而且非常了解。随着蜀地与中原不断交流,茶饮才开始在北方传播开来。

西晋文学家左思(约250 — 约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陆羽《茶经·七之事》曾摘录左思《娇女诗》。《娇女诗》全诗原有56句,为了呈现完整的茶事活动,摘录如下: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

《世说新语》记载:“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是晋代人,特别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以为苦,每次去王濛家便说“今日有水厄”。他们把饮茶看做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成为了南方茶人常用的玩笑话。

清谈与茶饮

今人邓子琴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第三、第四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这种推断是有历史依据的。

茶文化专家关剑平教授,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第一章中论述茶文化的起源。他认为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料,饮茶习俗的全球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灭蜀的公元前316年以前,茶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地方性饮料。(2)到魏晋南北朝,茶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的中国饮料。(3)唐宋时代的茶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亚洲普及的中华饮料。(4)元明清时代的茶立足于中国向全球普及,最终成为世界性饮料。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