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百善孝为先,“孝”字你真的了解吗?

撰稿:一凡 | 2023-06-09 20:59

中国人非常讲究“孝道”,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高下,往往先从“孝”开始。那什么是“孝”呢?

《尔雅》:

“善事父母为孝”。

善,就是善于、用心,是心无他念一心一意。事,就是事从,就是围绕着父母的需求做事。对父母能够做到以上两点,那就是“孝”。

让我们再看看“孝”字的造字本义。要知道什么是“孝”,就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老”。

图1:“老”字甲骨文的三种写法

从“老”字甲骨文的三种写法可以看出(见图1),三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头戴冠冕、手拄拐棍儿、佝偻着身体。这说明什么呢?

佝偻身体,说明身体老龄化。手拄拐棍,也代表年纪大了。可是,这个拐棍可不是普通的“拐棍”,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鸠杖”。据史料记载,“鸠杖”相当于“老年证”,老人可以凭鸠杖享受国家福利。头戴冠冕是一种荣誉象征,看像不像博士帽?

综合起来,“老”的本义,是对年纪大且对部落或国家有一定贡献者的尊称。我们今天称德高望重的某人为“某老”同样也是尊称,这是遗留下来的传统。同样的道理,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也可以称“老”,比如老爸、老妈、老爷子、老太君等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就是尊敬的意思,第二个“老”就是父母的意思。

图2:“老”字金文的两种写法

再看金文“老”字的两种写法(见图2),头上的冠冕变成了“花冠”,手里的拐棍儿变成了“丂”。“丂”在上一期我们讲过,代表在某一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古代,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往往会得到最高荣誉,从而被尊称为“老”。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类生存经验的口口相传。年长者往往经验丰富,所以,“老”就成为了部落生存和发展的“宝”。

图3:“孝”字的金文

金文“孝”字的写法(见图3)和“老”字相比,“丂” 变成了 “子”,这说明“拐棍”或者“经验”换成了“子”。“子”要承“老”业,首先必须曲下身来充当“老”的“棍儿”,一切为“老”着想,这样才可以从“老”那里把经验传承下来,这就是“孝”。

图4:“孝”字的小篆

小篆的“孝”(见图4),基本保持了金文的字形,笔画更加匀称、平直、有规则。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讲的是24位历代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被奉为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典范。其中,有个“孝感动天”的故事,说的就是湖北孝感地名的由来。相传,舜帝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瞽及继母、异母弟象,对他非常不好。后来,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关爱,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最终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王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被尊为孝敬父母的典范。

当然,“孝”也不能“愚孝”。孔子说“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又说“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孔子对“孝”也是站在更高的纬度来衡量的。

孔子还说,至于犬马人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的根本在于“敬”,没有了恭敬之心的“养”,其实也属于不孝。

图5:“孝”字其他字体的写法

今天,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无限扩大,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是,距离不能成为亲情的阻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明链中的一环,纵使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传统孝道仍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中,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