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十八般武艺”进课堂的老师们

2024-09-10 15:01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彰显着贵州的文化底蕴,为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提供了宝贵的非遗资源,也为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描绘了鲜亮的文化色彩。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创新与传承同样重要。近年来,教师们带着“十八般武艺”进课堂,通过非遗薪传,增强本土文化活力。

学生们变快乐了

这些年来,贵州各中小学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走进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巧手染坊”蜡染工作坊,用蜡染方式绘制的文化衫、包、围巾等工艺品以及学生亲手制作的贵州银饰等整齐摆放在工作室的展示区。

学生们正在美术教师葛晓明的耐心指导下,亲手画蜡、染色、煮布去蜡、晾晒蜡染作品。

学生除了认识贵州的蜡染,还能够通过画儿童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制作成蜡染作品,从中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焕发的生命和光彩。

葛晓明与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开设了蜡染社团,让学生能够系统学习蜡染技艺。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团演变为如今的工作坊。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藏,作为美术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课堂,把本土的非遗文化传播出去,让孩子们都能够了解蜡染的历史,感受其艺术魅力。”葛晓明说。

工作坊成立后,蜡染作品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还陆续获得省、市多个奖项,将贵州特色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传播出去。

每周三下午,是观山湖区远大小学非遗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上课时间。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老师身旁,拿出陶泥、画笔、刻刀、针线等,在扇子、刻板、手帕、布艺、灯笼等物品上,认真勾勒出泥哨形象及凤纹、日月纹、蝴蝶纹等纹样图案。

杨鸿懿已经在工作坊学习了快一年的时间,近期,他“沉迷”于在灯笼上画上专属纹样图案。“我在灯笼上画的是蝴蝶纹,这是一种将自然界中的蝴蝶符号化、图案化的传统装饰纹样,色彩斑斓,样式丰富,装饰性和艺术性很强。”

“为上好手工坊的课程,我们老师会通过拜师民间艺术家、翻阅书籍、网络查阅等方式,全方位学习技法与文化,确保能说好家乡文化的故事,将这些优秀技艺原原本本还原在学生眼前。” 观山湖区远大小学美术教师何玫说。

学生曾知翼:“我们在学校学习累了,有这样轻松有趣,又能学习到宝贵非遗文化的课堂,很开心,每节课都很期待!”

学生们寻找到价值了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挖掘好、传承好、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

徐雯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服饰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绣各种图案,所以大学选择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徐雯将这种热爱延续到了教学中。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徐雯:“黔西南州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上有许多精美的手工刺绣,而这项技艺,现在年轻人会的人已经很少了,我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在非遗文创中心学习的学生全是“零基础”,徐雯手把手一针一线教同学们如何运用针法,利用所学针法制作生活中常见香囊、手绢等小物品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现在,非遗文创中心已累计培训了500余名学生,同学们进步明显,在省、州各级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26项。学生马丽红:“我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刺绣的,到后面开始逐渐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在去年的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之后又参加了贵州省的省赛,获得了学生赛二等奖。”

在贵州大学的非遗课上,陈梅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她邀请全体学生参与非遗冰块染创作过程中,并围绕国家最新形势与政策讲授非遗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

课堂上,老师针对学生关切的非遗传承诸多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中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

2022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蒋宇航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技艺和知识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部分素材综合自网络

黔西南州台 陆梦员 王文娴 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