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点赞 | 跟90后女孩走村唱戏,见识了河南人DNA里的旋律
婆婆披着雨衣,不时擦脸上的雨;爷爷坐着轮胎,自带午饭看一天……
🤔不是“村BA”,也不是“村超”,这,是“村戏”。
在这里,有老戏迷的痴,也有“小粉丝”的追——厂里拧螺丝的小伙,特意请假来村看戏;上小学的小姑娘,动了学戏的心思,也爱上“不卡粉”的戏妆,满后台“求合照”……
乡亲们为看“村戏”为什么这么拼?这场露天的音乐狂欢,又是谁在唱?谁在听?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蹲点乡村戏台,探寻背后的故事。
01
一听戏,就好像“白开水里加了蜜”
☔️“这么大雨,能行吗?”
😎“咋不能行,一会儿就开始了……”
记者刚到河南巩义丁沟村,就赶上大雨。但屋檐下,早已聚集起等待的村民。他们正在等的就是“村戏”。
这个台口的大戏,其实已经唱了六天。花钱请戏的事主是戏曲“铁粉”,原本请了五天,看着场场爆满,于是加到八天。而唱戏的是河南省安阳市青年豫剧团,一个四十人的民营剧团。为了二十多场戏不重样,剧团几乎全员出动。
正值暑伏天气,不是高温就是下雨。演员们顶着室外高温,身着三层戏服,脸上挂着汗珠,接二连三地做各种动作,没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
尽管辛苦,可只要有人来看,戏就得开。
闹台锣鼓,大幕拉开,好戏上演。每次听戏,乡亲们都高兴得“好像白开水里加了蜜”。
“这《七郎八虎闯幽州》小剧团演不了,人不够开不成,必须得大剧团。”
“《卖苗郎》是崔派的戏,人家的乐队、唱腔、服装都不赖。有的团唱得不好,大家都不来听。”
在乡亲们眼中,对于“好戏”的定义各不相同。“大戏”更是并不常有。但戏里道出的毁誉忠奸,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价值观念,每每听到都会非常有共鸣。
02
只要能唱戏,“我的团还在”
😢“我个子矮,在国营剧团可能永远站不到舞台中间,永远演不到自己想演的角色,我就想自己办个团……”
河南省安阳市青年豫剧团是个平均年龄30岁的“90后”剧团。团长范胜男,豫剧崔派传人,才三十岁出头。十年前建团时,她还不到22岁。
河南民营豫剧团上千家,此外,面临各种大众娱乐的冲击,最难的时候,范胜男跟丈夫刘渊身上加起来不超过50块钱。
资历浅、没名气、没资金……有好几年,范胜男都是靠四处借钱,才把剧团维持了下来。过去三年,剧团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没有演出,演员各自找活路,好不容易建成的剧团一度四散。
五十多岁的李刚是这个青年团里的老演员。梦想到八十岁还能演张飞的他,不得不去广东的电视机厂打工。“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知道未来戏曲行业走向何方。”
但是范胜男不甘心,从零干起的直播间为她带来了一线希望。
她开始给剧团成员们打电话。有人没回来,也有人一接到电话,就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这位因戏而奋不顾身的初创团员史红涛说,“只要不把咱这个剧团解散,让我怎么着都行。”
为了补贴收入,剧团在直播中加入带货,七千多人的直播间一下掉到一百多人。看着一片骂声,史红涛唱不下去了。“他看着公屏上的骂声,就一直忘词。有网友说,你好好的一个剧团不做,开始带货,你不配做个演员。”
但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戏一旦开演,就不能停。大家一边流泪,一边唱完了那场《打金枝》。
“我还能唱戏”“我的团还在”……
直播一场连着一场,虽然每人每天收入一百多元,但大家心里仍保有着对戏的热忱。如今,演员们重新拥有了舞台。和过去不一样的是,舞台上有了从绝境里长出来的直播,看戏的不只现场的乡亲们,还有来自千里之外的网友。
“粉丝”不多的小演员、年过半百的老演员……每个人都在作出新的尝试。
03
为老百姓唱戏,生生不息
“传统戏剧不仅是听曲,还有看得见的美,更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也是祖辈们的精神食粮。”
“传统戏曲的灵魂,是为老百姓而生。”
重回舞台,仍然是风餐露宿,大家拉着帐篷、移动空调走村演出。深夜散戏,舞台上的“周瑜”“杨四郎”“宋王”一起拆台,有时还要连夜转战下一个台口。
但间歇,他们总是在聊戏——聊武戏怎么“摔”出新意,聊一个手势怎么更出感情……晚上,各自帐篷里,有人回看当天的直播,有人听着豫剧入睡。
那么,对于看戏的人呢?大家的回答总绕不开两个字——“热爱”。
在后台,一位自称在富士康“拧螺丝”的小伙坦言,疫情期间,他刷到剧团的直播,就从线上追到线下——戏曲,就是他和工友的精神世界;
还在上小学的姑娘,因为爱戏曲漂亮的扮相、“不卡粉”的戏妆,于是在后台一个个“求合照”——戏曲,是她和伙伴的未来向往。
当问及团长范胜男想不想有一个自己的剧场时,她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做梦都想。”但之后,她又顿了一下。“固定的也不行,基层很多观众看不到了。”
为老百姓唱戏,终将生生不息。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鸣谢|中共巩义市委宣传部 中共荥阳市委宣传部 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 中共原阳县委宣传部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