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东:以思想之光启迪年轻的心灵

2025-09-11 11:20

何昊东,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省最美职教人”等称号。

初心与选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愿以学识为舟,以品格为帆,滋养着每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灵,见证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迈向睿智。选择教师,绝非为追逐名利浮华,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智慧火花的渴望-渴望在深邃的思辨之海中,以思想之光启迪年轻的心灵;我将竭尽所能,力争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坚力量。

 教学故事: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

就在我沉浸在这首歌的旋律中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我的思绪。听筒里传来焦急的声音:“何老师,包谷、二哥、兴林都不在寝室,他们去‘光辉岁月’喝酒去了!”

刹那间,我懵了。刚入校才一个月的新生。竟然翻墙外出喝酒?连绰号都喊上了,胆子也太大了!来不及多想,我迅速起床,胡乱套上衣服,箭步冲向电梯口。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非得狠狠教训这几个“熊孩子”不可!

 那一夜-教育的温度

急促跑到楼下,夜色漆黑,寒风刺骨,吹得我不禁打个寒颤。一边赶路,一边反复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内心焦躁不安,甚至有些抓狂。终于赶到KTV门口,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令我心头一震-烟头散落、瓜子壳遍地、酒水洒了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酒味。几个孩子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眼神迷离,明显已经喝高了。然而,看到我进来,他们竟还能齐声喊出:“老师,您来了。”那一刻,我所有的愤怒与责备瞬间土崩瓦解。原本准备好的训话和处罚措施全都忘得一干二净。

我轻声的对服务员说:“结账吧,多少钱?”。付完账后我对孩子们说:走吧,回学校。一路上,他们低着头,小声的说:老师,我们错了。

回到寝室,我轻声叮嘱:“好好睡觉,别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明天按时起床出早操。”说完,轻轻关上门,下楼离开。可走到校门口,我仍不放心,又折返回来,悄悄查看地面、垃圾桶、卫生间……没有呕吐痕迹,只有此起彼伏的鼾声。这才安心离开。此时,手表显示凌晨2:43。

那一夜,我没有惩罚他们,而是选择了理解与守护。因为我知道,教育的第一步,不是批评,而是走近他们的内心。

 那一刻-教育的反思

第二天清晨6:30,我准时来到操场,却没看到他们的身影。心中一阵忐忑,我默默拿起手机群发信息:“睡过头了吗?记得吃早餐,上课不准迟到。”

8:20,没有回复;8:25,没有回复;8:28,我走进教室,环顾一圈,惊讶地发现他们都已端坐其中。站在讲台上,我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请大家不要私自外出,更不允许违反校规翻墙离校。”我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全班通报,更没有任何惩罚。但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纠结:他们会,吸取这次教训吗?这样处理真的有效吗?这时,我不禁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那时我也曾因熄灯后打牌被老师抓住,结果是俯卧撑、蛙跳、跑步……各种体罚接踵而至。当时的我满心怨恨,对班主任充满敌意,甚至故意在课堂上睡觉、逃课、绕道而行。根本无法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只觉得他在羞辱我。

如今,面对同样的情况,我选择换位思考,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犯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成长路上的一次迷失。我想用理解和引导代替惩罚,用爱与关怀融化他们的叛逆与躁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不是压制,而是唤醒;不是打击,而是点燃。

 那一年-教育的力量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毕业季。一天,我在办公桌键盘下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您。因为是您的影响,在林校的三年,我真正长大了。当初我因为在县城高中打了教育局一位领导,没人敢收我,是二爷把我送到这里来的。我只想混日子,等风头过去就出去打工。每天抽烟、喝酒、结交老乡,学习根本不在我的计划中。可是那天晚上,您不仅没有惩罚我们,还替我们买单,更没有让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原来世界上还有不打人的老师,感谢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学会了责任与担当。谢谢您,老师,是您让我长大了。”

读完这张纸条,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润物细无声”的最好诠释。

 那一世-教育的初心

如今回想起来,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班主任,我们的爱应当如春风般温柔,悄无声息地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它不是冰冷的制度堆砌,更不是简单的纪律约束。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用爱唤醒爱、用信任赢得信任的过程。当我们放下成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包容代替惩罚,那些曾经叛逆的心灵,终将在春风化雨中悄然苏醒。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不喧哗、不动怒,却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希望与温暖的人。愿每一颗躁动的心,都能在我们的陪伴中找到方向;愿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在无声的关怀里,被温柔以待。

让教育,从心出发,润物无声。

角色平衡:作为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者,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本人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的平衡关键在于“产教融合。一是主动聚焦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科研课题,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研究模式;二是主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实现教学过程与研发流程的深度衔接;三是主动建立“教学案例库-课程资源包"的成果转化链条,使教研产出直接反哺教学创新,力争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局面。

 时代挑战:面对AI技术冲击或学生代际差异,您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在面对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时代需求,您是怎么去调整您的教学方式的?有没有可以和我们分享的案例?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本人将主动拥抱AI新技术,积极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一是不断加强角色重构,主动突破传统"传道授业"模式,主动转型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与思维发展的引路人。二是不断提升数字素养能力,让AI真正成为拓展认知边界的“数字协作者”,而非简单替代人类思考“技术黑箱”。三是不断推进教学创新,依托AI新技术融入到设计课程,采用生成式AI开展多维度头脑风暴,将概念可视化过程转化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域。

 教师节寄语:

新起点铺展眼前,新征程号角正响。愿你始终如一地怀揣着那份启迪心灵、润泽智慧的赤诚热忱,不仅做技艺的传授者,更成为学生专业灵魂的点燃者,让知识的火花在孩子们心中绚烂绽放。当挑战如潮水般涌来,请铭记:你的每一分耐心,都是浇灌希望之花的甘霖;你的每一次坚定信念,都可能成为改变某个青年命运轨迹的温柔力量。这份力量,虽静默无声,却能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