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拾遗:读书与下乡
1971年到1978年,我在织金一中上中学,在织金县城关区北门公社下乡当知青,其间读书、劳动、作文,既磨练了我的脑力,又磨砺了我的体力。虽然离开家乡多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写些文字,记录当年所遇所感,以表怀想之情!
我是1971年进的织金一中,分在初一(三)班。初中两年任课老师有:初一时张正玕老师任班主任、教语文,初二时李柱琴老师任班主任、教政治,初一时凌令时老师教政治,初二时王珊珊老师教语文。黄国玉老师教数学,李涪丽老师教物理,雷奎怀老师教历史,候国相老师教农基,杨邦仪老师教地理,何南光老师教音乐,钱志新老师教体育。
当时学制是两年,初一就开了化学课。由于当年小学初中普遍都没有开设英语课,绝大多数学生连ABCD都不认识,所以对化学元素一是不认识字母,二是不会读音,对个别化学元素同学们在读音时很尴尬,甚至闹出过很多笑话。因此普遍感觉化学特别难学,大多数学生都没学好。
初一下学期还是初二上学期,贾涤华老师从牛场中学调织金一中任化学老师,她的第一堂化学课就是摸底测验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结果摸底成绩很不理想,学校决定我们这一届四个班的化学课重新学一遍。
化学摸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这次摸底却使我在本级学生中出了小名。摸底题中有一道题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可能答对的同学没几个,恰好我是答对的其中一个。我的回答是:他们的本质区别是:物理变化后物质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后物质生成了别的物质,生成的新物质与原物质相比,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贾老师在各班讲评这次测试时对我的回答大加表扬。其实当时我的化学成绩并不好,经过贾老师的表扬激励,从此后我对化学课的学习真是情有独钟,以至到高中时化学成绩一直较好,1977年高考读的也是化学专业。
很多年以后,我听到一中的小师弟说,贾老师在上化学课时,还以我的事例来激励他们学好化学。
今天回想起来,当年我回答的虽然是化学题,但是与语文知识和逻辑思维有很大关系,我是从文字上逻辑上阐述清楚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这应该与所有任教老师的严谨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我要特别感谢贾涤华老师,感谢张正玕老师、王珊珊老师。
记得读初二时,大约在春季,织金桂花林场工人郭世昌因扑灭山火牺牲,某天上午在桂花林场场部(南门方向歪头山脚老场部)召开追悼会,要求一中学生参加。
我和好几个要好的同学沿河堤而上,边玩边走,大概走到织金师范下面的河边,不知是谁说太难走了,不去了,大家就各自回家,没有去参加追悼会。
后来语文课王珊珊老师布置作业,以向郭世昌同志学习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因为没参加追悼会,临时抱佛脚,东问西问打听相关事迹和追悼会情况,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交卷。
没想到点评作文时,我的拙作居然被王老师点评了,而且评价是写得较好的作文之一。老师在台上点评,我坐在下面心里是七上八下不好意思,感觉做了错事,好不容易熬到下课。
课后有同学说,追悼会都没参加,作文还得点评,我听后心里觉得还是很惭愧。
今天回想起来,记起了一句话:功夫在诗外。虽然没亲临现场,但事后还是问清楚了追悼会情况和烈士主要事迹,特别是平时上语文课时老师的精心传授,高水平讲解,才有了自己的较好答卷。
记得初二上学期,为庆祝建国23周年,学校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每班必须出几个节目。我班节目有一个是对口词,内容是学习雷锋,文稿是请语文老师王珊珊创作的,大概有五六页信签纸,表演是我和王同学。
一天下午,我们在教室排练,康同学好像是和谁开玩笑,随手拿走了对口词文稿,等追回来时文稿少了一页,怎么也找不到,也不知弄丟到什么地方了。对口词少了一页,内容接不上,声调平仄不押韵,真是急死人。后来的几天,实在无法,我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发挥最大的想象空间,利用所学语文知识加上平时积累,绞尽脑汁总算把缺的一页内容补了上去,这才使得排练继续下去。
后来文艺演出时,演出效果比较好,当时我心里还沾沾自喜: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育、全班的希望,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
这件事,当时有少数同学知道,班长张勋和王同学、康同学两位同学最清楚,但是从来都没给王珊珊老师说起过。今天说出来,我要对老师说:您的学生没丟脸,为您争了光。
1971年,我从织金城关四小升入一中,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一直到1975年高二下学期,才实现了我中学时期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加入共青团。
小学时期,因为在校表现好,学习好,深得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喜爱,一直都是班干,在高年级时,一直任班长。
进入一中后,应该是从初一下开始,在熟悉了中学学习环境后,我在学习上开始发力,无论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还是历史、政治、地理、农基,每科测验和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得到任课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记得当时多个任课老师说,现在学生的学习劲头、学习成绩是近年来最好的。
初二上学期,李柱琴老师从桂果农场调到一中任我们班主任,一开学就改选班委,我才进入班委。记得当时班委是:张勋、张亚明、罗丹云、田有贵和我(新进班委),我任学习委员,有两位同学落选。
当时一中发展团员,应该是从初二开始的,整个初中部就设一个团支部,每个班才几个人入团。我们班当时表现好的三位同学都先后入团,其中一位女同学还是校团委委员、织金团县委常委、毕节地区团地委委员。我也写了入团申请书,但一直未能如愿,记得李老师在班上专门解释,说我的个人表现还可以,只因为是可以改造好的子女,还要继续考察。
转眼到了高中,读的也是三班,杨登科老师任班主任,张勋仍然是班长,张冬艳任团支部书记,杨兴举任劳动委员,我任学习委员。两年时间,写了多次申请,时时处处都在“挣表现”,学习也名列前茅,直到高二下学期,临近毕业时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共青团这个先进青年的组织,开始了我新的政治生命。
1975年7月,上了两年高中的七五届学生毕业,顺应当时大势,县城的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上山下乡了,有的插队落户,有的去了五七知青大队。我毕业当月就到了织金县城关区北门公社登高楼生产队插队落户。
当时读大学是推荐,当兵招工就业都要家庭成份好,家里亲人“无历史问题”才行。由于我父亲在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所以读书基本无望,当兵报不上名,就业排不上队,人生前途渺茫。在家里三天不说两句话,情绪非常低落。
也不知是怎么弄到了一本介绍鲁迅的书,认真看完后对鲁迅非常敬佩,他敢于呐喊,敢于抗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白话诗“讴歌鲁迅”。一方面是歌颂鲁迅,更多的是激励自己。全诗已记不完整了,只记得诗的开头是:
“伟大的战士鲁迅,
中华民族的榜样,
你是空前的民族英雄,
你是高高挺起的中国脊梁。
中间有:
“你的精神,
是不屈不挠,
你的文稿,
似匕首,似投枪。”
结尾是:
“你批判的,今天还要批,
你赞赏的,今天要发扬。
我们今天学习你歌颂你赞美你,
就要以你为榜样,
永远进击,
奔向前方!”
诗写完后,也没想到发表,只是抄给几个要好的朋友传阅,不想有朋友当高中作文交了,得到了严大启老师的肯定,最后一句就是严老师修改的,还上了织金一中黑板报。
此诗也抄给了早一年下乡的、七六年被推荐上了大学的知青朋友,他也当作业交了,而且还上了系里的墙报。
一诗两用,回想下乡插队的岁月,多是辛酸,也有苦中之乐。
从1975年7月到1978年4月,我下乡插队在城关区北门公社登高楼生产队,时间近三年。
这一时期,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干过的主要农活有:背粪,挑粪,栽包谷,薅包谷,插秧,薅秧,收割,背石头烧石灰,抬石头砌拦河堤,挖油糠煤等等。春种夏耕秋收,除了犁牛打耙,基本农活都干过。
干农活,最喜欢的还是收获季节。无论是收包谷,收水稻,收豆类,收工都较早,因为生产队要把当天收获按“人七劳三”分配原则分到每家每户。
下乡知青第一年国家有粮食供应,不参加劳动果实分配,收工较早。有一天大概下午五六点钟,当我收工回家走到县委对面沿河路上时,看到县委水井边河里有两人在捕鱼。两人一身短打,赤脚赤膊上阵,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瘦,一个胖,都戴眼镜,都是秃顶,一人撒网,一人提箩,捕鱼正欢。认真一看,捕鱼者是母校织金一中的万绍虞和兰兴玉两位老师。夏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轻扬,老师潇洒,灵感忽上心头:
水清柳长小河湾,
傍晚时光正凉爽。
一人提箩一人撒,
撒了一网又一网。
回忆往昔,师恩难忘!两位老师早已作古,此文此诗,算是对老师的真诚纪念。
1.批改作业最快的黄老师。黄国玉老师,四川人,四川话,中等个子,圆脸,齐耳短发,初中时上了三班和四班两年数学课。印象最深的事:上午第一二节课交的作业,第四节课时就改完发回,第三四节课交的作业,下午就改完发回,下午刚交的作业,放学前就改完发回。而且不管学生什么时候去她家,交作业也好,问问题也罢,随时都在,耐心细致解答。在我心里,黄老师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2.上课无人敢跳的雷老师。雷奎怀老师,偏瘦,一副黑框眼镜,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着学生,初中高中都教我们历史。雷老师一进教室,如果还有响动,他会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正话反说的告诫,课堂秩序马上变好,再调皮的学生上历史课时都像老鼠遇到猫,课堂秩序非常好。当然雷老师历史课上得非常好,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中国历史纪年表在老师教导下,至今仍记忆犹新。
3.热爱体育的杨老师。记得上高一时,杨登科老师刚从赫章调来一中就任我们班主任,教三、四班数学课一直到高中毕业。杨老师当年应该三十岁左右,除了教学之外,特别喜欢打篮球,下午课后经常带着学生在篮球场上跑得满头大汗。当年学校篮球比赛,杨老师还担任裁判。在杨老师带领下,我们班不仅篮球打得好,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也比较好。1977年、78年高考,我们班就有三人考上了本科,两人考上了大专,而且出的人才也最多。
撰文:泉水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