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乡土作家蹇先艾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乡土作家蹇先艾
1933年初春,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导言》中对贵州籍作家蹇先艾的作品作了如是评价:“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所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是能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特别突出的是《水葬》一篇,“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蹇先艾的大多数作品,都如《水葬》一样,“隐现着乡愁”,而蹇氏本人,是一位有特色的“乡土文学作者”。鲁迅对蹇先艾作品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十分恰当的。
蹇先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授,笔名罗辉、赵休宁、陈艾利、蔼生等,贵州遵义老城人。自其曾祖父始,蹇氏在清中叶累代皆有功名。祖父訚,廪生,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赏加布政使衔。父念恒,举人,曾任四川越嶲(今越西)等地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二日,蹇先艾出生于越嶲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回到贵州遵义。其家住柿花园,后迁居北门筑“菟裘”新宅,可以“尽收城郭在檐下”。蹇先艾童年喜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的故事。稍长,入私塾,每日在父亲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岁便能作格律诗。1919年,其父将蹇先艾及兄长送往北京读书,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蹇先艾于192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1931年毕业。蹇先艾到北京读书不久,父母先后亡故,依兄蹇方叔(先渠)生活。同时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北平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浸润,新文学新文化的气氛十分浓厚。从在北京师范学校附中读书开始,蹇先艾就尝试给北京《晨报副镌》及《京报副刊》写小说。他的第一篇得以见报的小说,于1922年发表在北京《益世报·益世俱乐部》副刊上,这篇处女作叫《人力车夫》。紧接着,他的新诗《二闸游记》又发表在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镌》上。捧着刚刚印成铅字的作品,蹇先艾决定放弃所攻读的经济学专业,一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
1922年前后,蹇先艾与友人李健吾、朱大枬等组织新文学社团一一曦社,创办了《爝火》文学杂志。同时又与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刘梦苇、朱大枬等共同发起创办了《晨报诗镌》。蹇先艾这一时期的重要诗歌创作,如《春晓》《雨晨游龙潭》等,均发表在《晨报诗镌》上。1926年,经北京《文学旬刊》主编王统照介绍,蹇先艾加入了中国新文学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团体“文学研究会”。从这时起,蹇先艾舍弃一切,开始潜心于专业的文学创作。1931年,蹇先艾在北京松坡图书馆任编纂主任,兼任弘达学院国文课及中国文学史课教员。他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这一机会,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为他文学创作的精进,奠定了基础。
从1926年到1937年这十余年中,蹇先艾共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朝雾》(1927年,北新书局)、《还乡集》(1934年,中华书局)、《酒家》(1934年,新中国书局)、《踌躇集》(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乡间的悲剧》(1937年,商务印书馆),以及长篇小说《一位英雄》(1930年,北新书局)。此外,还出版了散文集《城下集》(1936年,开明书店)。蹇先艾的这些作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936年7月1日,蹇先艾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鲁迅等人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他决心与所有的爱国作家一起,“加紧我们从事文艺以来早已开始了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工作”(参见《现实与文学》1936年第一期),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反帝爱国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1岁的蹇先艾辗转回到久别的家乡贵州。1938年春,他同谢六逸、刘薰宇、张梦麟、李青崖、齐同(高滔)等现代文学家、作家一起,创建了“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晨报》上辟出《每周文艺》副刊,每期发表五六千字的文艺作品;还展开过一次抗敌戏剧的讨论,赢得了不少读者,将唤醒民众、拯救民族于危亡的精神,播向山城,播向贵州的山山水水。《每周文艺》共出了五十一期。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贵州晨报》社被炸弹夷为废墟,《每周文艺》也就只好停刊。
《每周文艺》社解散之后,蹇先艾却没有忘记利用文艺进行抗战宣传。他数次深入农村,参加群众集会、火炬游行,提倡漫画和街头剧。他鼓励通俗文艺创作,号召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抗战服务,为民众服务。他呼吁“文章下乡”,认为农村宣传最好是用漫画代替标语,用歌曲代替口号,大力提倡在农村演街头剧等。
1938年春,蹇先艾与谢六逸等人在贵阳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他当选为理事。在分会成立大会上,他发表演说,认为“文艺作品……只要有内容的,有思想的,积极向上、反映现实的,都是最好的作品”。他主张作家不分什么新老,都要团结在抗敌御侮的旗帜下,共同将侵略者驱逐出境。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州分会成立之后,有力推动了贵州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5年3月,蹇先艾创办了另一个文艺副刊,即《贵州日报》的《新垒》副刊。蹇先艾在《发刊词》中说,副刊发表的作品“取材依然以‘有关抗战’为主,但同时也选发其他方面的优秀作品”。在以后的工作中,蹇先艾努力实践了自己这一编辑理念。蹇先艾以辛勤的劳动,团结了省内外一大批作家,如茅盾、巴金、靳以、沈从文、臧克家、沙汀、艾芜、端木蕻良、熊佛西、李广田、林辰等,都在《新垒》上发表过作品。蹇先艾在办刊过程中,还十分注意培养文学新人。他同许多青年作家交朋友,对他们寄来的不够刊发水平的作品,总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其修改发表,从而调动了广大青年作者的创作热情。
当然,作为作家,写作是最根本的。蹇先艾在这一阶段除了参加社交活动,主编文艺副刊,担任贵阳高中、贵州遵义师范学校校长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期间,他出版了散文集《离散集》,杂文集《乡谈集》,短篇小说集《幸福》《盐的故事》以及中篇小说《古城儿女》,他还翻译出版了《美国短篇小说集》。应当说,这一时期是蹇先艾文艺创作的又一个丰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蹇先艾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独裁统治的正义斗争之中。他主持的《新垒》上,陆续刊登了一些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他还亲自撰写文章,为作家请命,主张“要用文艺配合民主政治的争取”。他还在《新垒》上刊登介绍评论苏联十月革命的报告文学作品《震撼世界的十月》的书评。敌人对《新垒》严加控制,最后致使蹇先艾愤而辞职。
在他担任中文系教授的国立贵州大学里,他参加了“教授会”,同矿冶系教授丁道衡先生,中文系教授田君亮先生、陈述元先生等进步人士一道,积极支持学生争取民主、反对饥饿、反对独裁的斗争。蹇先艾还在广大教师、教授共同发起的《反饥饿宣言》上签名,并主动担任联络教授们同敌人斗争的联络员。
与此同时,蹇先艾更加努力地工作。195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至1966年,他先后担任了西南文化艺术家协会常委,作协重庆分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局长,作协贵州分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先后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至四届贵州省人民代表,三、四届贵州人民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副主席。蹇先艾还于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他还实现了多年夙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工作十分繁重,蹇先艾的文学创作仍然十分活跃。他先后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山城集》(1956年,作家出版社)、《倔强的女人》(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苗岭集》(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另出版散文集《新芽集》(1955年,作家出版社)、《蹇先艾散文小说选》(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等等。此外,他还写作了大量小品、杂文、随笔、书序、评论,散见于省内外各大报刊。他的一些作品,还被译为日文、法文、印尼文等文字出版,成为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作家。1994年10月26日,蹇先艾在贵阳病逝,享年89岁。
1948年,美国善本仁(Jos Senhyns)在英文本《当代中国小说戏剧1500种》的作家小传中,称蹇先艾是中国“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近年来,我国学者杨义、王鸿儒、马佳(女)、黄育新、曾庆瑞、赵遐秋和新加坡学者王润华,都对蹇先艾的乡土小说进行了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家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杜惠荣、王鸿儒:《蹇先艾评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3、韦翰:《他在文学的道路上长跑》,载《贵州日报》1986年10月5日。
4、蹇先艾:《副刊随谈》,载《人民日报·大地增刊》1979年第5期。
5、蹇先艾:《关于我的短篇小说》,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8日。
6、陈棻德:《悼恩师蹇先艾》,载《文史天地》1995年第1期。
7、《遵义市志·蹇先艾传》,载《文史天地》1995年第1期。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