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才 技兴黔贵|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用心浇灌职业技能之花
“贵阳地铁3号线的开通有我们分院的助力!轨道铺施数据出自咱师生之手!”
“当年我带着去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如今一个个都成了赛事裁判了!”
“以后大家在公共场所用到的脚感应出水设备说不定就是我们设计的呢!”
春种秋收夏生长,六月的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忙碌阶段。刚刚取得省级技能竞赛名次的学生为了冲刺国赛作着准备,老师们正抓紧撰写新一轮的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申报书,各分院有序开展“访企拓岗”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在这里,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美好愿景转向“大有作为”贵州实践的历程正梯步渐进。
2022年,贵阳职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4.47%,高于全省专科平均水平,留筑就业人数占留筑基数的比例超65%,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打通了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渠道,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的局面,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
“到2024年,建设成为一所全国有亮点、省内可示范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到2035年,打造成为设施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西部领先、国内一流高水平高职院校。”贵阳职院“双高”建设负责人敖玉明说到。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将紧跟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快车道,助力“人人皆可成才”、服务“人人尽展其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政企添力 服务地方发展
“当年省市政府还在与拟引进企业谈项目,厂房都没开始修建,我们就根据企业对一线产业工人的结构和技能需求设置专业、开班招生了。”回想起分院在成立之际便紧贴地方产业办学、开启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经历,装备制造分院院长胡然万分感慨。在奇瑞万达落地前便定向招收、培养学生,在投产之年为企业站好了半数技能技术岗位,如今还在多个车间走上领导岗位。
2011年,为支撑省市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小孟工业园,贵阳职院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分院,形成“园区+支柱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致力于将产业与人才、智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有效对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摒弃闭门造车,强调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分院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奇瑞万达将国家级技能大师王建国调派到学校,用两年时间打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他培养的一个学生入职一年就当上了涂装车间主任!”胡然谈到。企业内部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开展全程教学,将生产中的技术、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培训,提升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的精准性。
2019年,分院王方平老师为贵州西牛王印务公司进行绿色包装项目改造,为企业新增2000万产值;2022年,分院为奇瑞万达发动机生产一线派送第一批见习学生,学生到岗即上岗的能力收获企业好评……谈及分院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胡然乐得合不拢嘴。瞄准本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分院培养一批技术顾问、输送一批技能人才,切实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产业需求,贵阳职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找准坐标,通过将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作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重构专业群、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让学生从知识需要型转变为就业技能需要型人才,不断促成同舟共济者共赢的局面。
产教融合 深化匠心匠能
采集主机电压采集主板烧坏导致车站UPS电池采集主机故障,但采集主板已停产无法更换。此时,作为电务系统负责人该怎么办?立即向上级汇报故障情况,同时自制检测工具,对故障采集主板进行修复,将故障处理时间压缩至最短,这是贵阳电务段集中维修车间电源屏工区工长、技师郑应的做法。今年五一节,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其在紧急情况下开展技术攻关、降低事故风险,并常年为铁路安全保驾护航的最佳褒奖。
郑应是贵阳职院轨道交通分院2010级铁道信号专业的学生,工作10年间,他练就过硬的故障“诊断”技艺。“郑应这样的学生就是分院一直致力于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轨道交通分院副院长王治强表示,这类学生不止于做熟练的操作工,而是知道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甚至动脑思考其中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改造、升级,他们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为一个在成都铁路局直属的贵阳铁路司机学校基础上组建的分院,轨道交通分院天生具有校企合作优势,多年来与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等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以订单班形式为6家企业提供大量轨道交通人才,学生一次就业率近90%。然而,分院并不满足于此,从企业招工的末端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前端是其目标,变校企合作为产教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从企业到产业,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跃变。”王治强话语坚定。不同于开设订单班、学徒班,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产教融合将通过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教室和生产车间、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工等四个“合一”,实现生产和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了解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在严苛的生产环境中经受锻炼和检验,真正提升技能技术水平。
共建生命共同体,让企业和学校谁也离不开谁,这是王治强理想中产教融合将促成的图景。通过深度产教融合,释放职业教育的活力,让学生掌握技能技术、老师得到快速提升、企业获得想要的人才,产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实现多方受益。
创竞协同 拓展人生选择
“以前我觉得进入建筑公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我有信心向他们进发了!”“我学会了坚持,坚持下去就算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也会获得另一种形式的回馈。”“做我感兴趣的事,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走,走到底。”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说起竞赛经历和获奖感受,学生们的眼睛里泛着光芒。这次比赛,贵阳职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拟获得50个省赛奖项。
多年来,贵阳职院以技能大赛为引领,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坚持以课促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一方面设立“专项绩效”,激发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内生动力,同时成立技能大赛相关兴趣小组、社团,以老带新的模式考核选拔培养优秀选手;另一方面,引进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进行示范引领,严格开展指导和培训工作,提升学生竞技意识和水平,并转换为专业技能。
“以前觉得申请专利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着手去做了以后发现其实并不难。”2021级轨道交通分院学生朱禹桥笑着说到。去年刚入校,朱禹桥和龙勇富、罗捷在班主任的鼓励和指导下,自学Triz创新方法,设计制作脚感应智能洗漱器。今年3月,他们递交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通过初审,在等待最终结果期间,他们还参加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多项赛事并获得奖项。
这个三人科创团队是贵阳职院探索并践行科技育人的印证。基于科教融合方面优势,学院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发明,让他们了解专利申报的过程和方式,同时形成正向激励辐射带动周边同学,不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实力。2022年,学院取得各类专利55项,软件著作2项,其中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转化运用。
只要掌握了技能,人生不止一条出路,朱禹桥说这是他参与科研和竞赛后最大的感触。从增强职业教育定位职责,到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设计;从开启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助力“人人成才”,到服务“人人出彩”,贵阳职院正在用技能为学生开启人生的无数种可能,为社会勾勒多元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