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忆乐黛云:“放手”成就学术江湖

视听产品部 | 2025-11-08 13:20

40多年前,在北大中文系的课堂之外,一场由王瑶“设计”、乐黛云“执行”、钱理群“操刀”的“学术赋权”实验,悄然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际格局。

11月7日,贵阳。在《乐黛云集》(十卷本)出版分享会上,年逾八旬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拨开时光的帘幕,从40多年前开始聊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1978年秋,一群年轻人带着满腹疑问与理想,踏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班。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三代”,导师阵容堪称豪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王瑶与严家炎,还有虽无正式头衔,却在学术与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乐黛云。

彼时的乐黛云刚从“右派”身份中平反归来,职称尚在恢复途中,按制度不能担任正式导师。但王瑶自有妙招:他请乐黛云做自己的“助手”,实则将日常指导全权托付。用今天的话说:是精准的“人才复用”+“代际协同”。

王瑶的教学颇为“佛系”。入学时布置任务,毕业时主持答辩。而中间过程,交给年轻人去碰撞。他自认与这些“小年轻”之间隔着一道时代的沟壑,不如让乐黛云来搭桥。

于是,一个“老(王瑶、严家炎)、中(乐黛云)、青(研究生)”三代共构的学术共同体,在未名湖边悄然成型。

1981年,北京大学1978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合影。前排左起:乐黛云、唐沅、王瑶、严家炎、孙玉石;后排左起:赵园、钱理群、吴福辉、凌宇、温儒敏、张玫珊、陈山。

真正让这段师生关系“出圈”的,是乐黛云那套近乎“放养式”的教学艺术。

乐黛云深知这一代学生“自主能力极强”,干脆把学习和研究的主导权交还给他们。更令人咋舌的是,乐黛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编委,竟“暗地”把编辑权交给了钱理群,她则负责最后把关。

“利用这个机会,我有计划地大量发表全国各地第三代学者的文章,把那些尚为研究生身份的人,推到学术前沿。”钱理群笑言,“我们彼此扶持,自然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研究群体。”

这是一场教科书级的“学术赋权”操作。而正是这种看似“违规”的放手,在当时催生出自发、互助、充满活力的青年学者网络,在80年代初的学术荒原上,硬是开出了一片新绿。

乐黛云作为第二代学者,主动为第三代“让位”甚至“赋权”,钱理群感慨:“这样的主动赋权,确实非常难以想象。”

这场“实验”,没有立项,没有经费,甚至没有正式名分。

但它有信任、胆识,和一种近乎浪漫的学术自觉。


记者:李思瑾 杨昌鼎 王晓 李忠仝

编辑:梁姝

责编:程曦

编审: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