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苗”史诗问世!贵阳再添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

综合广播 | 2021-11-25 21:59

苗族,历经千年迁徙,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千百年来将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民族历史寄存于古歌与服饰中。如今,以讲述贵阳苗族支系四印苗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问世,揭开了四印苗及其民族英雄簪汪的神秘面纱。

11月25日,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清镇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承办的贵阳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古歌(簪汪传)宣传交流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北馆)举行。这是贵阳市首个民间文学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继《皮纸制作技艺》《苗绣(花溪苗绣)》后贵阳市第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活动现场,播放了《苗族古歌(簪汪传)》项目申报视频,非遗传承人及歌师唱诵苗族古歌(簪汪传)和米花古歌,多维度地向与会者介绍了《苗族古歌(簪汪传)》相关内容。《苗族古歌(簪汪传)》是四印苗族口耳传唱,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目前翻译成果约八千行,在苗族古歌史诗中独树一帜,绝大多数的唱诵内容独一无二。簪汪古歌有别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古歌和麻山地区的亚鲁王,以四印苗族英雄簪汪为叙述核心,内容十分丰富,有英雄簪汪赞颂歌、建房希望歌、出生祈福歌、出嫁祝福歌、去世引路歌等。一般由歌师在苗族正月跳年场、祭鼓节、丧葬祭祀等重大传统活动上唱诵,是记载四印苗族群迁徙史、生活史、文化变迁史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族历史研究价值。

“此次《苗族古歌(簪汪传)》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成功申报,实现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熊列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将于近期出台。下一步将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大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积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对非遗工坊的扶持力度,引导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和非遗衍生品,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为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内涵。

当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贵州著名文化学者余未人围绕苗族古歌(簪汪传)的发掘、整理、翻译及《簪汪传》新书编撰等情况作了分享。自2010年在清镇市麦格乡苗寨发现《簪汪古歌》后,以余未人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终于将其结集成书出版。《簪汪传》收录了史诗苗文记录8000行,每一行均有汉文意译。为阅读方便,该书还附有歌师唱诵《簪汪传》的音频二维码,并绘制了《簪汪传》主要人物关系图。

今年5月,由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申报的《苗族古歌(簪汪传)》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开展《苗族古歌(簪汪传)》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宣传交流活动,加强对簪汪传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工作,加紧对簪汪传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数字化采集。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徐丽娟说:“我们在重视簪汪传这一国家级非遗整体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对这一民间文学宝藏合理开发利用,努力为贵阳市增添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