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是山的贵州,生态养鱼养出百亿元产业

2025-09-30 09:40

黔贵大地,碧水潺潺,水净鱼欢。去年,贵州水产品养殖面积102.07万亩、产量达29.52万吨,渔业产值超92亿元。贵州这尾生态鱼是如何“游”出近百亿的产业?

“26度就是最适合鲈鱼生长的,我们这套系统可以检测PH值、温度、溶氧,控制每台泵的开关。现在一个人管10个池子。”贵澳产业园工厂化渔业养殖示范项目工作人员杨白涛告诉记者。

在贵州现代渔业集团的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设备对鲈鱼养殖进行实时监测。相比传统养殖,该模式可实现一年养殖两批次鲈鱼,存活率达80%,目前基地鲈鱼苗存量50万尾。

杨白涛告诉记者,这个基地现在是盒马定点养殖基地,也有外省客户,目前销量不愁,预估到12月底,基地大概上市5、6万斤。

2018年,贵州省全域取缔网箱养殖,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如今,工厂化养殖凭借绿色、高产、高效的优势成为主流,而大数据的融入,更让产业突破“靠经验”的瓶颈,迈向 “靠数据”的智慧化新阶段。

当记者来到贵州现代渔业集团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屏幕正实时跳动着企业在全省30个养殖基地的数据,点击任意基地,从存塘量到每日换水、投喂量,全流程数据一键可查。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让养殖效率提升,更打通了从水质监控到市场追溯的全链条,为生态渔业装上“智慧大脑”。

目前,贵州现代渔业集团设计产能约8500吨,主要养殖鲟鱼、鲈鱼、瘦身鲤鱼等,贯通饲料生产、育苗养殖、线下销售全环节。

“我们销售立足本省,还有广东、四川、重庆也正在谈合作。接下来,对基地进行改造巩固产能,利用大数据平台指导生产管理经营,加大饲料端研发力度,通过体验店推广优质水产品,办一些出口许可证,在东南亚地区做外贸,增加市场销售。”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传信说。

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传信

养鱼有门道,好水是关键。贵州河网密布,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1059条,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两年前,这家渔业公司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下溪水库旁建起了基地,利用水库的底层低温水养殖虹鳟三文鱼。

“水源的水质一定要好,水流量要大,这对我们虹鳟三文鱼的养殖来说是很重要的因素。”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巍介绍道,现在,这条虹鳟三文鱼畅销上海、广东、山东等地,每周发货约8吨。市场不愁,产量也得跟上。基地正忙着扩建60个养殖池,计划将年产量提升到500吨,并开发二区建设,进行土著鱼类繁育。

“今年年底,建设好3-5个品种的土著鱼类经济性鱼类孵化和繁育,三年之内达到1.5亿产值。二区建设是核心,就是保种繁育,能够实现我们苗种的销售。”杨巍说。

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巍

在贵阳市二铺水产海鲜市场,这家公司销售的禾花鲤鱼很受消费者欢迎,一上午顾客络绎不绝。

“每天销售量应该是在2000斤左右,贵阳很多餐厅在用,回头率很高,可以做到一年产值500万。”贵州宇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瞿友红说。

这个新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历经10多年培育而成,适合稻田养殖。目前该公司已在省内多地设置了多个养殖基地,存栏量达50万斤。其中,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这个百亩稻田预计到11月底,就能收货两万斤鱼。

“这个基地生态环境好、水质好。正在和村里面谈,准备建一个苗种孵化场,覆盖整个贵阳市稻田鱼苗供应。”贵州宇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瞿友红说。

贵州宇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瞿友红

目前,贵州已建立起涵盖苗种繁殖、养殖生产、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流通销售、餐饮等环节的生态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贵州鲟鱼”“贵州稻花鱼”“贵州有机鲢鳙鱼”等品牌影响力正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