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天入地”,见证“死亡之海”筑路

新华视界 | 2022-07-03 08:37

编者按:6月30日,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正式通车,成为我国建成的第三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交通要道。本期“我在现场”结合卫星照片、全景照片、VR视频,直观呈现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感,并挖掘资料照片,为您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6月30日,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正式通车。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里黄沙漫漫、狂风肆虐、鸟兽稀少,被称为“死亡之海”。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历时5年,我国建成了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漠通途。

我和同事在现场,记录下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同时,VR全景视频、无人机全景图片、卫星图对比......我们“上天入地”、穷尽各种手段,只为将这条公路的“奇迹”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6月30日,车辆行驶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上。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腹地,全长334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流动沙丘分布最广、施工条件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沙漠公路之一。

↑6月26日拍摄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

为了报道好这个选题,我在正式通车前10天便提前出发,从乌鲁木齐市坐上南下的列车,赶往位于南疆的巴州尉犁县。作为一名从新华社总社到新疆分社交流工作、刚来2个多月的“疆小白”,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感到焦虑。

期待的是,尉且沙漠公路开通的报道意义重大。随着它的开通,且末县到巴州首府库尔勒市的公路距离缩短约350公里。它将助力沿线旅游业发展和油气资源开发,对完善国家公路网建设、推动南疆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意味着加上已经建成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阿和公路,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修建了超过1200公里的沙漠公路。

↑6月26日拍摄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工作车辆在路面行驶。

焦虑的是,我通过调查研究和采访了解到,在这条公路修建5年间,建设者克服沙漠地区高温、缺水缺电、沙尘暴多发等实际困难,攻克一系列沙漠筑路技术难题。建设方同步推进环境保护、风沙防护与公路建设的同时,沿线采取“草方格+阻沙障”的方式,用芦苇、尼龙网建立起立体化、多层次阻沙体系,降低风沙对公路威胁,延长公路运行寿命。这些是需要报道的重点,但都是“过去时”——现在路已经建成,如何用图片来表现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用“时空穿越”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充分挖掘资料照片,通过多组相同点位、新旧照片对比的方式,在相对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跨越时间”,用拼版照片直观表现这条路的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情况;另一方面,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真实穿越这条沙漠公路,拍摄全线沿途有标志性的如高大沙山、沙间盆地等震撼景观和有新闻性的细节,在最新时间线上“跨越空间”。

↑上图为2020年5月16日拍摄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下图为2022年6月25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同一路段拍摄的工作车辆在路面行驶(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上图为2020年5月17日拍摄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下图为2022年6月24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同一路段拍摄的工作车辆在路面行驶(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为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此次报道还采用了卫星新闻的报道方式。

↑卫星拍摄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部分路段建成前后的对比图。

采访过程中,因为沙漠地区气象状况复杂,为在最合适的天气和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我和同事四次往返,频繁穿梭于这条沙漠公路之中。每次往返,都几乎要消耗整整一天时间。下面是采访过程中拍摄的一段小视频,看过之后,大家对这条公路的修建难度也会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6月25日,塔克拉玛干腹地的沙暴突如其来,顶着地表50度的高温,爬过淹没脚背的流沙,新华社记者在进行采访拍摄。

在盛夏6月,深入“死亡之海”腹地采访,需要克服高温、酷暑、风沙等恶劣自然环境,每一次拍摄机会都非常宝贵、来之不易。同时,为更好传递新闻信息、给受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报道品质,在进行拍摄照片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融合报道的探索。

↓VR全景视频:

↓无人机全景照片图集:

↓SVG交互式体验

以上这些视觉产品看似“五花八门”,但核心创意仍是“时空穿越”。通过不断拉近受众和新闻现场之间的感官距离和心理距离,让大家对这条公路修建的意义和难度有更深的了解。

如今,“死亡之海”多通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再“+1”。

在新疆,大漠、风沙、酷暑、严寒,“基建狂魔”的奇迹之旅正在继续。

新华社记者的脚步也同样不会停歇。无论自然环境多么恶劣,采访条件多么艰苦,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条报道。

最后,用这段90秒的视频,带您震撼穿越这片“死亡之海”!带您一起见证这条如奇迹般的公路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