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的痛只有南方人懂……“南方供暖”有必要吗?
南方的冬天究竟冷不冷?近年来关于南北方气温差异的段子频出,关于北方冷还是南方冷的话题也争议不断。
北方小伙伴凭借动不动就零下数十度的气温“蔑视”南方的冬天,南方小伙伴则因“入骨的湿冷”羡慕起北方的暖气。网络热传的南北方冬季“表情包”
身在贵阳的我们总爱说贵阳的冬天是“湿冷”,这种寒冷总是“见缝插针”,让人无处可藏。贵阳人刚入冬就会早早拿出电暖炉、热水袋、电热毯等众多取暖设备“续命”。要是遇上阴雨天气,还会出现凝冻灾害,说不定哪天出门就要“溜冰”了。贵阳凝冻天气道路结冰
“湿冷”的痛,逐渐被重视
究竟何谓“湿冷”?其实评判冷暖的指标有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四个维度,其中湿度对人体感受影响很大。
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南方的湿度大大高于北方,因此南方小伙伴在冬季的体感温度实际上要比当日气温低得多。
然而早年我国在实行部分区域供暖时,评定供暖区域时采用计算方法仅仅用了“温度”这一项指标,南方小伙伴也就因此无缘“集中供暖”了。
不过随着近年来南方的“湿冷”不断被人提起,“南方供暖”的话题也不断在社交网络平台掀起热议。
在以往的全国两会上, “南方供暖”多次成为热议话题。有代表建议在南方启动清洁低碳供暖试点示范工程,“十四五”时期力争建设20个试点城市,惠及40万户居民,覆盖40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
建议一出便引发了网友的大规模讨论。不少网友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南方供暖既有必要性也具备可能性。
此前,贵阳其实就已在部分城区实行了集中供暖,包括观山湖区金华园、观山小区、云岩区中天·未来方舟等项目,不过都是由建设单位主动考虑,并在前期规划和报建时就纳入计划。
那么这些小区集中供暖的效果如何,业主们感受是什么呢?记者也向这些小区的业主进行了一些了解。
集中供暖好不好?多种声音引热议
贵阳的小李入住新房已经快三年了,对于自家小区的集中供暖,她感受颇深。
“我觉得非常棒,冬天家里的温度都保持在26度左右,也不需要自己开关,很方便”。
小李表示,以前没有集中供暖的时候家里都用空调取暖,但是开的时间长了会很闷,空气也很干燥。使用电暖炉虽然方便,但是又会影响家里的美观,对于小李这样的年轻群体来说也不愿意选择。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对集中供暖颇有微词。小李说,自己在业主群里还是看到不少业主反映自家的供暖温度没有达到预期。
“比如我的邻居家就没有我家暖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小李所在业主群截图
除了小李,家中同样是集中供暖的陈叔叔也认为这样的取暖方式很方便也很舒适,不过他认为目前集中供暖的费用还是太高了,如果全面推广的话似乎并不太现实。
据了解,小李和陈叔叔虽然所在小区不同,不过取暖费大概都是一年3000-4000元,从12月到次年3月集中开放4个月,有不少业主都对这样的费用表示承受不起。
每家供暖温度不一样?影响因素有很多
对于为何会出现每户供暖温度不一样的情况,记者也咨询了某供热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回复称,区域性集中供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以中天·未来方舟的供暖系统为例,它是供热单位负责取水泵房、能源站、一次管网、换热站,房屋建设单位负责二次管网,最后末端由业主自行安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将会影响供暖实际效果。
并且集中供暖的效果可能还会受到小区入住率、相邻住户是否开通供暖、室内管道是否堵塞、室内地板材料的选择、地暖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据官方数据显示,以中天·未来方舟项目的集中供暖为例,相比传统供暖模式,每年可节约燃煤量1.2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07吨、烟尘排放120吨,并节省30-40%的成本。
贵阳市民目前主要采取的分户式取暖方式,“三高”严重(能耗高、采暖费用高、安全隐患高)且环保问题突出。集中供暖无疑能有效提高能源系统韧性,保障能源安全。那么贵阳市距离实行全面集中供暖到底还有多远呢?
技术不再是问题,难点究竟在哪?
以往集中供热普遍采用天然气,采暖成本和能耗都很高,居民往往难以承受,最终导致采暖费用收不上来,供暖设施建而未用或使用效率低。当前,推行耗能低、采暖费用低、安全隐患低的集中供暖技术条件也已经成熟。
目前贵阳市已成功应用包含河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等能源利用形式,实际上在设备工艺、技术形式上已具备成熟条件,多个区域的集中供暖也成功运行了一段时间。
那么贵阳全面推行集中供暖究竟还存在哪些难点呢?
其实早在2015年,贵阳市就出台《贵阳市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用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要求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集中供热用热的相关工作,遵循区域集中、新区先行、市场运作、逐步推进等原则,逐步发展贵阳市集中供热的覆盖区域。
但由于贵阳市住宅气候分区属于温和区划范围,没有上位法律法规和文件支撑,《办法》对区域性集中供暖的相关规定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引导。
而在2019年,贵阳市政府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推广再生水源集中供暖的建议时,也表示相关部门曾多次讨论,将集中供暖前期规划工作纳入规划审批程序,不过也是由于南方地区没有强制性供暖依据而无法落地。并且目前贵阳市场上多数建设单位考虑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规划集中供暖项目的意愿不强。
集中供暖推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市场需求”和技术阻碍,而是项目推广、运管模式等方面存在痛点。
近年两会上代表再提“南方供暖”,不知会否促进相关政策的实施落地,为地方推广集中供暖提供法律法规和文件支撑。
那么你认为南方供暖有必要吗?如果全面供暖时代真的来临,你是否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