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周渔璜及其诗歌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我青年时,读清代贵州著名诗人周渔璜的诗歌,印象颇佳,感觉风格俊朗,尤其是那些描写景物的诗,清气流转,仿佛含着山川灵素。由是想象诗人生长的地方,必然风景优美。因为仰慕先贤,寻幽选胜,便约了两个好事朋友,从花溪经青岩到骑龙,造访周渔璜的故居。
骑龙是总地名,由相隔不远的两三个小村子构成。到达那儿一问,毫不费事,就找着了周氏故居。大致从北向南走去,过一座残缺的石拱桥,桥下是一条黄泥杂乱石的弯曲的干河沟,再过几块干黄土,横着一列由西向东而斜长的干土冈。冈上长着茅草,冈下用人工碎石砌成一列长坎,坎上一列古老的木结构瓦房,一眼望尽,很单调的三个一列,即土冈、瓦房、石坎。石坎有五、六处缺口,每一缺口有十来级石梯,石梯上即瓦房,不外是农村常见的长五间、长三间。每个缺口石梯,上连房屋便是一家。房屋一律后抵土冈,前临石坎、石梯,无所谓庭院。位于东头的第二家便是周府,开门接待我们的是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客气坦率,是周渔璜过继的后代。堂屋后壁左边上挂有镜框的炭精画周渔璜半身真容,他身穿马褂,头小帽,脸形瘦削,颏下稀稀疏疏几绺短须,眉宇间表露出英秀神采。周先生招呼我们进入左手的房间坐谈,出示保存的两样东西:一是康熙帝诰封周渔璜父母的横幅诏书;另一是《西崦春耕图》,上有咸丰时郑子尹等人所题诗句,也是横幅。该图画的景物就是那座石拱桥周围一带。
周起渭,字渔璜,一字载公,先世是江西庐陵人。明初洪武年间,有一位祖人参来贵州,被任命为白纳长官司(今贵阳市东南郊区)的长官,定居落户,从此籍贯为贵州。至于哪一辈迁居骑龙,已不可知,只知周渔璜的父亲周国柱居骑龙,是贵阳府学学生,而骑龙在贵阳府所属定番州(今惠水)内。周渔璜自小颖悟,读书写作敏捷,十四岁曾做灯花诗(现已失传),为当时人们所传诵。以后他常拜谒老一辈诗人吴中蕃、潘驯、潘骧,共同切磋写诗的规矩法度。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渔璜恰好二十岁,参加乡试,仅中了副榜,没有正式录取。到二十六年(1687年)乡试,考上第一名,即所谓“解元”。那时,贵州巡抚卫既齐倡议撰修《贵州通志》,聘请明代遗老贵阳人吴中蕃领首,周氏也被聘请参与。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寓居官署西偏,研究声律,写诗大有进展。三十六年(1697年)为检讨,请假还家,买舟过洪泽湖,至扬州、真州、金陵、苏州、杭州,访问了山阴的兰亭,再至杭州,溯大江而上,经鄱阳登庐山。这一次游踪最广,写诗最多。返职后,四十四年(1705年)出任浙江乡试正考官,主试临安。四十九年(1710年)晋升赞善,随升侍读,又简任顺天府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擢升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次年升詹事府詹事,奉命出祭禹陵、明太祖陵,兼检阅江淮兵。五十三年(1714年)殁。
考察周氏一生,其精力主要集中于研讨写诗,成就亦在诗。
周渔璜的诗不反映民间生活或斗争,这与他所处时代环境有关。康熙中期,全国激烈的民族斗争已过去,战乱基本结束,清王朝着手休养生息,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所以,今天举周诗特色,只着重在艺术性上分析,那就是写景清新,体物巧妙,咏史生动。至于体制,七言律最好,七言古风次之,五言和绝句较差。
宋代以后,描写西湖的诗很多,叠床架屋,越到后来越难着笔。而周渔璜《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七首》的第五首:“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运用“兴”与“比”结合的手法,避实托虚,把月夜西湖勾绘得一片空灵,形象境界都佳,真叫别开生面。
他的写景诗中另有一种,就是即景生情。自然本身并无什么色调好描的,便利用典故把情感融进去烘托它,使人读后感到意趣悠然。如《武昌怀古杂诗五首》的第二首:“黄鹄矶前碧玉环,祢衡墓下雨潜潜。狂来骂座真无谓,乱后全生故已艰。文藻尚传鹦鹉赋,才名今比凤凰山。空洲仿佛渔阳鼓,日暮鼉龙打浪还。”
体物诗在周渔璜诗歌里占有不小比重。这类诗专写一种景物,往往无话找话说,如非作者功夫深、才力高是写不好的,既须状态贴切,又须情趣委婉。这里且举两首:
似雾如烟逐处生,可怜无力借风轻。若教更碾青山尽,大抵都无自日明。来往不穷随过客,虚空旋转等浮名。入间底处吹难到,赖我胸怀一点清。
——《咏尘和悔余》
冷焰朝何在?流光夜自惊。蟏蛸悬网待,蝙蝠约宵行。烟重凝鸳瓦,檐空逐宝筝。冲风粘砌竹,过雨入帘旌。渡水愁将烬,无星想更明。静应沉月幌,羞不傍灯檠。汉殿轻纨扑,隋宫玉辇迎。何如茅屋下,长伴读书声。
——《咏萤》
这两首诗,体物非但细腻入微,还于收尾处寄寓了作者的清高思想。
《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这首长古,是周氏在北京压倒一时,获享盛名的咏史诗的代表作。“鸿沟不割新亭毁,南兵百万刲羊豕。九江夜盗鱼钥行,金川门开鼓声死。袈裟瓶钵嗣皇髡,忠臣十族飘冤魂。高皇钟簴幸无恙,不归异姓归宗藩。九鼎迁移太仓卒,燕山峨峨建官阙。销锋铸鐻一钟成,要比铜人高突兀。当年杀戮成邱墟,凭仗佛力相忏除。金刚华严八十卷,蒲牢腹背分明书。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尽。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祗今往事三百年,零落草棘依荒烟。红墙碧瓦半销毁,道傍翁仲行人怜。忆昔索铜山海竭,悬钟一丈龙头楔。铭勋不纪道衍功,衅涂即用齐黄血。沈生字体平不颇,银钩铁划星骈罗。宁知青史但一字,比较钟鼎尤难磨。骨肉相残悲已事,憾留此钟阅三世。乐安州外见俘王,南城宫中伴幽帝。此时老佛西南行,荒陬一卷楞严经。归葬西山不封树,到今识者泪纵横。金石寿长人不能,弹指千年多废兴。君不见米脂兵来箭如羽,原庙编钟散无主,万岁山头悲尺组,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长陵一杯土!”这诗色彩绚丽,韵调铿锵,气势雄健,悲壮淋漓,与题材十分相衬,是周诗的精品。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