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观察 | 太平路——市中心的“青年文化”聚集地
位于贵阳市繁华中心喷水池的太平路,连接中华中路和人民大道,是上个世纪90年代,贵阳市规划的第一条商业街。在贵阳百盛商场旁边,与南国花锦相对。这里曾经是一条充满故事、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如今,曾经的“老破小”已经焕然一新,被很多人称为贵阳的“梨泰院”“太古里”,是现在最能代表贵阳市井潮流文化的街道。
太平路的「前世今生」
太平路因贯城河流经的这一段叫太平河,连接两岸的桥叫太平桥而得名。历史上,太平路有很多名字,打铜街、打铁街、龙井巷、花家巷、太子坡等。在上世纪50年代,太平路的两边几乎都是铁匠铺,叮叮哐哐很是火热。郊区农户常赶着马车进城,来这里买锄头、镰刀、犁耙等农具。直到岁月的变迁,一间间铁匠铺退出历史的舞台,只遗留下来太平路上现在这些特色小楼。而昔日贵阳人所提及的三大名井——龙井、三元井、薛家井之中,最著名的“一品泉”——龙井正是位于太平路旁的龙井路。尔后,河、桥、井皆消失埋藏于历史之中,只留下如今的太平路。
贵阳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如今的网红街太平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是贵阳的小吃一条街了。据《贵阳市云岩区志》记载:20 世纪 90 年代初,云岩区在中华中路市人民会场对面的太平路建小吃街,名为龙井路风味小吃城,集中经营有肠旺面、糕粑稀饭、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等筑城风味小吃。
如今,老街新改,旧貌换新颜,曾经是乱糟糟的小街小巷子得到整治,而太平路的文化和习俗习惯延续了下来,变成年轻人的潮玩聚集地。
老街变身“青年文化”聚集地
朝咖夜酒、街头文化、后备箱集市…种种青年文化像一锅有秩序的大乱炖,在太平路上以一种平衡的姿态,扎根发芽。
有人说,它白天是“小香港”,一店一景,别有风味,夜晚降临,这条街才是真正的满血复活。一辆辆炫酷的机车,各具特色的mini餐车披着夜色在这里集合,奶茶、咖啡、酒品、烧烤应有尽有,后备箱集市吸引着一群群市民和游客,满街都是浓浓的青春“荷尔蒙”。
据统计,太平路上落户了74家商户,25家网红门店,29个“后备箱商户”,实现直接就业近400人,间接带动周边就业近500余人,日均流量4000人次,节假日客流日均超1万人次……
退去滤镜,短短的一条街,占满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店铺,有时候确实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只要深入了解以后,你会发现这条充满故事的老街道,现在已经被烟火气和设计感重新赋予了灵魂,散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这个夏天,夜间经济新气象,活跃在贵阳市的每一个角落,新的经营业态打造了年轻人的社交圈,为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烟火潮流气息。如果暂时去不了诗和远方的你,那就一起来太平路感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