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悦读 | 请用“沈从文、机场、边城、诗”造一个句子

央视新闻 | 2023-08-23 10:55

1923年8月,21岁的沈从文离开湘西,经过19天的艰难旅程才到达北京。

2023年8月18日,以沈从文小说命名的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只要145分钟就直达北京,飞越群山,只在咫尺。

百年跨越似乎是弹指之间,却带给我们独特的心灵震撼。每当想到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名为“边城”的机场,便油然而生文学走进现实的温暖。

有人说,沈从文的《边城》,读第一遍,是一种美的沉醉,读第二遍,竟有了一种薄透的悲凉,读第三遍,在淡淡的哀伤里,又生出了一种柔软的希望。

在他笔下——

边城的景“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

深翠的青山,草丛里埋伏着绿色蚱蜢;素简的人家,多住在桃杏花里;极狭的船,在水面上画着美丽的长长的线路,一切极静,又仿佛跃动着某种呼之欲出的故事。

边城的人“在风日里长养着。”

天真活泼俨然一只小兽物的翠翠,忠实憨厚默默扛起生活重量的爷爷,壮实如小公牛却爽直淳朴的天保和傩送兄弟,他们镶嵌在透亮的风物里,心思如边城的风物一样澄明。

边城的情“是一连串的梦,开头是朦胧飘忽的,后来在成长着,终于不知其终。”

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离经叛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醇厚人性。

沈从文的文字,和他笔下的湘西,就像自在的水流,不急不缓,清澈自然,没有繁复的修辞,没有艳丽的描摹,却因为恰到好处的表达,而产生一种打动人心的魔力。

而在今天,这颗文学的种子在湘西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些孩子生活在十八洞村,一个藏在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地。

在当地,有一间筑梦书屋,每周末村里20多个孩子都会来到这里,写诗、朗诵等度过周末时光。其中不少孩子写了很多灵动、感人的诗,记录家乡的美、表达心中的故园情,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十八洞。

8岁的石彦阳小朋友写苗寨的光华:

光华,是十八洞村的一草一木
光华,是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
光华,是十八洞村的鸟和花
鸟儿叫着,风儿吹着
我走在宽广的田野上
我走在细长的河边
你就是我的光华

10岁的杨雨希小朋友写森林:

森林可以是一个仙境
因为里边儿有蝴蝶飞舞
因为里边儿有强壮的大树
因为里边儿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起雾了!
树林开始变得迷茫
里边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味
大自然的香气
夜晚——
草丛里还会有知了的鸣叫
河边会有一些青蛙的叫声

12岁的隆璐小朋友写池塘:

月夜渐渐交近池塘
池塘中的夜色美如画
荷叶在池塘中起舞
清水互相靠近与池塘交友
青蛙蹦进池塘歌舞
朵朵荷花开出兴奋的颜色
蜻蜓也来看热闹
各种鱼儿跟着节奏
池塘中美不胜收

14岁的石玉小朋友写夏夜:

夜浮水面
镜花水月
池水绿澈
叶飘水流
夜闻蛙鸣
蜓沉怪石
荷莲齐绽
水央夜舞

8岁的杨雨韩小朋友写妈妈:

妈妈就像一棵挺脱的树
我害怕蛇
就躲进妈妈的怀里
我害怕打雷
就躲进妈妈的怀里
妈妈的怀里是温暖的
妈妈美丽的
我永远爱着妈妈

孩子们诗中的家乡,没有儿时记忆中贫穷、偏远的印象,而是美丽的仙境和眼中的光华。现在家乡越变越好,“边城机场”通航后,离机场仅有15公里的十八洞村,让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坐上飞机,去山的另一边,去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看一看。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文字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

有的孩子说,这是梦想终于实现的一天:

有的孩子写到,在飞机上和大家一起唱《歌唱祖国》感受到了深切的爱国情:

还有的孩子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还想再出来看看:

100年前,

浪漫深情的沈从文离开湘西,一定怀揣着对这片故土的深切祝福。

100年后,

当这里的孩子,插上梦的翅膀启航,飞向先生曾经抵达的远方,用手中的笔记录所见所感,就是对那份祝福最美好的实现。

十八洞会更美更好,这里的孩子们也将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书写出更动人的未来。

©央视新闻